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摘自《临沂广播电视报》文图/涂佃春
2012年3月29日14版
杨运彭提供资料
临沂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
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2)
在城子村,一个将军,留下一个故里;一座宅院,惊动了皇帝。
在老母殿村,一个祠堂,记录了一个家族;一个“狼”吃“羊”的故事,没有上演。
两个村庄,藏着无数杨家的故事。
两处遗迹,看杨家姹紫嫣红开遍......
嫣红开遍,付与残垣
城子村的杨氏故宅:
皇帝钦赐太湖石
将军里,城子村
“将军里,治南四十里城子村”。
1916年版的(临沂县志)里所说的“将军里“,指的就是今天的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
将军指的就是杨氏家族的第十世杨肇基。
据说,天启元年(1611年)时任证西前将军、大同总兵的明太傅因病回到称为将军里的家中休养(今罗庄区付庄办事处城子村),并在这里建了像城堡一样的府第。
所以,这个村因为有这座城堡的缘故而得名“城子”。同时因为杨肇基在崇祯初年被授大将军,这个村也被称为将军里。
宅院建成,
皇帝钦赐太湖石
关于杨肇基的这座城堡在杨氏家谱》中做了记载:
“城约建明中期,据传杨氏祖先见此环境大悦;遂建城堡,房屋以上下二层,按五行八卦设计,历数年城成,智者曰:‘五凤楼’。”
老母殿村的杨氏后人杨运彭对记者说,五凤楼即为杨肇基在城子村时宅院中的一部分,原址在现今城子村东南方向。五凤楼遗址以村中心大街路口,向北西、东大约1000平方米,为青石底座垒砌而成。
杨肇基的这座宅院建成后,皇帝还赐给他两块太湖石装点他的花园。过去,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一种布景石材,这两块体现了皇帝对他的重视。
后来这两块太湖石就安放在他五风楼南侧的花园中。现在,这两块太湖石,则存在城子委。据村里人传说,这两块太湖石在合适的角度能够看出是两只貔貅向上攀肥的姿态。
在这座故宅门口,过去还曾有一对大石狮子。杨运彭则听族人说,1949年解放以后,被政府搬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保存。
杨氏故宅固若金汤
同时,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子村的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以,作为武官出身的杨肇基将这变宅院建得固若金汤。
现在在城子村村委北例约10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宽约12米的河道。河道肉 围积有少最水,可见淤泥。此河道即为当年杨氏宅院的护宅河。这成为这座宅院的重要防护手段。如今,只剩河东段还有一点痕迹,村里人称为“东海子”。
同时,紧挨着护宅河,地上种满了竹子。凤尾森森,竹摇叶动,这些城周围的竹子在平安无事时给人们带来了清凉,带来了美好的风景。而一旦出现战事,这些竹子立刻就会成为厉害的武器。
杨运彭说,当有战事发生时,这些竹子会被削断,像一把把匕首样突出在地上,成为犀利无比的武器,令敌人不能前进。
作为一名武官,杨肇基更明白平时练兵的重要性。
在杨肇基的故宅中,曾经设有跑马场。现在称蕾草路或跑马趟子,位置在村西南方向。现在被称为南老荒的地方就是当年的养马场。
在村东200米处,还有一个被称为古墩子的大土墩,就是当年的点将台。
如今点将台下,斯人已去,只能在这春日的微凉中遥想当年沙场点兵的豪迈。
自毁城堡
但这座精美而坚固的故宅却毁于明亡清兴之际。
当时,十二世怀远将军杨彰以及十二世曾在崇祯年间任锦衣卫指挥检事的杨彦,听闻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痛恨不能杀敌报国。但是明朝大势已去,到了清朝的天下。听说他们是沂州名门,清朝授高宫厚禄以拉拢,但是他们却称病坚不接受。为了不被清廷怀疑这座城堡的军事作用,尤其是这座城堡对他们效忠的明朝没有任何用处了,便毁了这座城堡。
老母殿村的杨氏祠堂:
一段残垣,讲述家族故事
先有老母殿,后有傅阳庄
其实,杨氏家到劳模店村时,当时村名还是老母殿村。
在1999年版(临沂市志)中记载:“劳模店于傅庄南一公里,老涑河西岸。红炉锻造及翻砂铸造为该村传统工艺。当地人认为建村早于傅庄,系隋唐时古村。”劳模店社区原名老母殿,因中建有老母殿庙而得名。后讹“殿”为店简老母店村。
在当地流传一句话是“先有母殿,后有傅阳庄。“说明了这个村历史的悠久。
据杨运彭介绍,这个村始建于隋朝,在古代是西到峰县、东到青口的交通要道。
而老母殿名字则始于南朝。
南朝梁代时,梁武帝很信佛,所以当时佛教正民间也很兴盛。在老母殿村的道路上,经常行走的人便在这个地方捐钱建了一座庙,因为往来的多是农民、手工艺者,所以供奉的也是一位掌管手艺、教人制造农具和兵器的女天神,被称为老母奶奶,所以这个庙就被称为老母殿。后来围绕这个宙慢慢成村,形成了老母殿村。
传说还有另分一个版本:一天深夜,村中老妪梦一天神,送给她一本金灿灿的书,并对她说:“我是天庭上的铸适师,今把锻铁和铸造的技术传于你,望你教人民于水火。”醒来后,果然对一些铸适技术了然于胸。于是,她使将这些技术授与村民。后来,老妪仙去,人们为了纪念她,筹资在村中建起老母殿庙,村名也叫老母殿村。
在这个村里,杨基之后有五代直系在这里度过,杨氏宗祠就建在这个村。
这也让这个村在杨氏家族的历史中重要起来。
杨氏宗祠无比威仪
过去的杨氏宗祠就位于现在村中心大街向北200米路东。现在是一座青砖檐瓦的村民院落,这院墙里,其实原始的杨家祠堂院墙也仅剩东南角3米左右的残垣。
如今,墙上杂草蘩要,早已看不出词堂的样貌,更看不出当年的壮观。
但当年的祠堂气势还是流传了下来。
据说:杨氏家祠建得非常讲究,甚至祠堂内的题字都是找了名人来书写。
“杨氏家祠大门上想挂的‘杨氏家祠’四个大字匾额,就是清末状元王寿鹏题写。而主殿外门楣上悬挂的‘儒将家风’的匾额,则由清末翰林庄陈兰亲笔题写。”杨运彭对记者讲道。
在这座坐北朝南的祠堂内,就供牵着杨氏十世祖杨肇基。木刻彩绘的杨肇基的塑像就供奉在大殿内正中央的条几上,约有半米高,周围还放有供奉用的香炉、红烛。后来杨氏家族其他祖先的牌位也被转移安放于大殿内。
大殿外有青石垒砌的月台,高出地面半来,院内栽有两株松树,直径都有30厘米粗,院东竖有两块青石碑,院西竖有一块青石碑,碑文不详。
杨氏祠常的威仪,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感受的到:
曾经有个外地来的举入,路过老母殿,见到杨氏祠堂那么威风,就很不地说,哼,别看这里表面看上去,耀武扬威的,可是连个举人都没有。
言外之意,杨氏家族徒有虚表,没什么值得骄做的地方。
他的狂妄和傲慢被杨家族人知道了,他们没有直接反驳他,先是好吃好喝地款待他。之后,才不动声色地带着他来到了杨家祠堂。这个举人抬眼一看,就再也器张不起来了。因为,在这里供奉的正一品的官员都有,更何况他这样的举人。
这里没有“狼”吃“羊”的传说
但是,最早的杨氏祠堂是建在城子村的。直到康熙八年第十四世时,城子村的之瑛和之璧兄弟两个分家时,其中一支才分到老母殿村。
本应是哥哥杨之瑛在城子村守祖业,弟弟之璧被分到老母殿村。
但是在老母殿村,原来有一姓郎的已经住了很多年,很有势力。自然界中,狼吃羊天经地义。在姓氏上,杨家似乎都要弱了三分,杨之壁在这里根本无法立足。
哥哥杨之瑛因为父亲去世,很早就在社会上走,性格更要刚硬一些。倔强的他就不信在这村不能立足。他便让弟弟留在城子村,他来到老母殿村。
在这里,他一改弟弟文弱的风格,非常强硬起来,甚至原来村里以前叫郎坡的地方也被杨之瑛改成了塘坡。
在一些非常的手段不,杨家在这个村站稳了脚跟,最后竟成了村里的第一大姓,姓郎的渐渐式微,最后竟然一个也没有了。村里人说,:“郎(狼)”被“杨(羊)”撑死了。
在这个村,狼”吃“羊”的传说没有继续上演。
因为家祠一般都由长支主持,杨氏宗祠便也搬迁到了老母殿,继续演绎着杨氏家族的姹紫嫣红。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