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春:严格教育神童儿子杨廷和
明朝时,四川杨姓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新都的杨姓家族了。明朝成化年间,新都人杨春中进士。杨春的儿子杨廷和,比老爸更有出息,在老爸还没考中举人、进士时,他就先考中了举人、进士。杨廷和后来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拜太傅,成为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
杨廷和的弟弟杨廷仪,也是进士出身。杨廷和有两个儿子,杨慎(杨升庵)和杨惇。杨慎在明武宗正德6年(1511年)成为状元,杨惇也是进士出身。杨惇的儿子杨有仁,也是进士。新都杨姓家族,4代人出了6个进士,其中一个首辅、一个状元,至今仍是四川的一大骄傲。
新都杨姓家族,四代人出了六个进士,其中一个首辅、一个状元
新都杨姓家族先祖原来住在江西庐陵,元末兵荒马乱时,迁徙到湖广麻城,后来又入川,定居在新都,以种地为生。另据四川杨姓研究者杨荣说,新都杨姓家族祖籍广东梅州,从湖北麻城迁川,开基祖为杨世贤。
到了杨枚这一代,杨枚读书终于有了一点出息,当上了贵州永宁州的吏目。吏目是低级办事官员,职位不高,但好歹也算是公务员,吃国家粮的,不再是农民了,脚上也不再粘泥了。
杨枚为官,是杨家从耕读之家发展为书香门第,进而踏上仕途成为官宦世家的开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杨枚的儿子杨春,比他有出息,读书也用功,很有发展前途,杨枚把希望都寄托在杨春身上。
但杨春考了多次,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时光转到了1471年,杨春的儿子杨廷和都12岁了。这年,杨春带着杨廷和一起去参加乡试。也许杨春把儿子带去,是为了让他见见世面,但考官却以为他是来参加考试的,也发了一份试卷给他。结果让人大跌眼镜,12岁的杨廷和考上了,中了举人,而杨春还没考上。
这可是一个大新闻,杨廷和可以说是史上最小年龄的举人,相当于现在12岁参加高考考上了一本院校,夸他为神童也不为过。不过,杨春在3年后的再一次乡试中,不负众望,也考中了举人。1481年,在杨廷和考中进士后的4年,47岁的杨春也考中了进士。
杨春后来当上了湖广提学佥事。提学是提督学政的简称,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地方行政官职;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助理职务。湖广提学佥事,相当于湖广教育厅副厅长或厅长助理,副厅级领导干部,也算是不小的官员。
杨春秉承了父亲杨枚的家教传统,对子孙的教育更是严格有加:“以立法自检,勿侈、勿怠、勿苟徇人意。”“修身正家,吾人分内事;居官能推之国与天下,乃为实用。”在他的教育下,神童儿子杨廷和后来果然有了大大的出息。
杨廷和:担任了13年的内阁首辅
杨廷和(1459-1529年),人长得很帅,风度翩翩。《明史》中说:“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简直就是潘安再世、司马相如重生。而且,他还被《明史》单独作了列传,字数多达4641字。他的儿子杨慎,作为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列传才969字。
杨廷和活了70岁,除了杨春去世后回家守孝3年外,做官长达43年。他先后在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4个皇帝手下做官。正德7年(1512年),内阁首辅李东阳退休,杨廷和接任,直到嘉靖3年(1524年)辞官,前后共担任了13年的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清两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中国帝王中的“劳动模范”朱元璋同志废除宰相一职后,设立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以区别翰林院学士。明朝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
杨春一辈子为人刚正不阿,所以也以此教育杨廷和,杨廷和深受父亲影响,一生以“立身四字,正直忠厚”为做人准则。这的确是做人的优秀原则,但在做官上却不一定是好事。给他惹来大麻烦的,正是他的书生意气。
正德皇帝没有后代,他驾崩后,没有法定的子嗣承继皇祚。按规定,得在正德皇帝近支的宗藩中找一个皇子来承祧。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毫无迟疑地落在了杨廷和身上。经过一番考虑后,杨廷和选中了15岁的朱厚熜。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祜杭,是正德皇帝的亲叔叔,朱厚熜是正德皇帝的堂弟。
朱厚熜进京后,按照礼制,杨廷和要他走一道法律程序,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这样的好处就是,朱厚熜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这种做法就叫承祧。朱厚熜虽然只有15岁,但少年老成,为了能当上皇帝,什么都好说,就答应了杨廷和。
结果,朱厚熜登基当上皇帝后,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刚当上皇帝6天,就下诏叫大家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杨廷和见势不妙,就以承祧的原则提醒他,朱厚熜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生父,怎么又变成了叔父?”此后,围绕这个问题,朱厚熜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无休无止的斗争。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议礼”事件。
应该说,杨廷和坚持的是正确的事情。历史上关于承祧的游戏规则,在他看来是不可更改的。这是文人政治家可爱的一面,也是可悲的一面。因此,杨廷和固执地坚持己见,上了近30篇奏章,朱厚熜气得不得了,对他开始有了成见。杨廷和见朱厚熜如此,心生去意,多次上奏要求辞官。嘉靖3年(1524年)正月,早就不耐烦了的朱厚熜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离任。
嘉靖7年(1528年),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祸首。朱厚熜还降敕称,杨廷和“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他削职为民。第二年,杨廷和在新都老家病故,以平民礼下葬。
杨廷和辞职回到老家,压根没想到他这么一走,会给儿子杨慎带来巨大的灾难,新都杨姓家族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杨慎:比老爸更厉害的神童状元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应该知道,小说开篇就是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成为后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很多人以为是作者罗贯中写的,很少人知道这是杨慎写的。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世人喜欢叫他杨升庵,人称明朝第一大才子。他的老爸杨廷和算是一个神童了,但杨慎比老爸还厉害,7岁熟背唐诗,11岁能作诗,12岁时跟爷爷杨春学《易经》,不到一个月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还能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大块文章,让大家惊讶不已。
13岁时,杨慎随老爸进京,一路上写了很多诗文。当时的文坛领袖、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读后激动不已,亲切地接见了他,“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还不顾身份称他为“小友”。
21岁那年,杨慎参加会试,不料试卷被烧坏,落榜了!杨慎没哭没闹没上吊,更没颓废堕落恨世道,埋头复读又3年,24岁时终于一鸣惊人,考中了状元。正德皇帝很是喜欢他,叫他去翰林院做修撰。翰林院的修撰,是官名,主要工作是修撰国史,一般都是由状元担任。
杨慎继承了父辈为人正直的品质,看到贪玩好耍的正德不务正业,先是呈上《丁丑封事》奏章,指责皇帝“轻举妄动,非事而游”。看到正德不闻不理他,他毛了,写了首《西江月》:“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请个病假,一拍屁股,转身回到新都老家,炒了正德的鱿鱼!
朱厚熜继位后,杨慎重回翰林院上班,升任经筵讲官,主要工作是在大殿里给皇帝上大课。“大礼议”中,杨慎也卷了进去,坚决地站在老爸的一边,维持皇统。
“大礼议”吵来闹去,竟吵闹了3年。杨慎等人在这个事件中,居然新创造了一门学问——训诂考据学。后来,杨廷和吵累了,主动辞职。杨廷和回家后,左思右想,写了一首词《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师两儿》,告诫还在朝廷的杨慎和杨惇,为官要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可惜,杨慎没把老爸的话听进去。杨廷和一走,朝中再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原则的强势大臣了,皇权终于不再受相权的制约。朱厚熜在几个拍马屁的大臣的拥护下,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
朝会结束后,杨慎和一两百个大臣聚集在左顺门下跪请愿,杨慎还给大家鼓气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在皇宫里聚众闹事,这还了得!朱厚熜几次叫他们走,他们都不走。最后,朱厚熜也毛了,派锦衣卫抓了领头的8个人。
杨慎等人都很不爽,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啊,3年多来都没动过手,现在居然动手了!这么整,就不好耍了哈。杨慎带头大哭,其他官员跟着一起哭,哭得昏天黑地。那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一两百人在皇宫里扯着喉咙号啕大哭,一点也不喜庆啊!
朱厚熜彻底毛了,哭,哭什么丧?人家刚上台屁股还没坐热,你们就跑来哭!他下令把所有哭的官员都抓起来,打入大牢。两天后,把他们押上朝廷,当众脱了裤子,用大棒子打屁股,这就是廷杖。
“大礼议”事件,以18名官员死于酷刑、180多人被贬职废黜、8人永远充军宣告结束。杨慎很惨,第一次被打得死去活来,屁股上的疤还没好,又挨了一次暴打。更惨的是,他被永远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而且是不可赦回。这一年,杨慎37岁,正是风华正茂为祖国快马加鞭做贡献的大好年龄,真是可惜了。
当年农历八月,中秋节还没到,在缇骑兵的押解下,杨慎带着妻儿离京,前往谪戍地云南永昌。这一路,走了近5个月。途经湖北江陵,杨慎看到江边一个渔夫和一柴夫正在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不由得感慨万千,文思泉涌,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罗贯中把这首词用在了他的小说《三国演义》中。
在云南,杨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做学问上。他四处游历考察,著书立说,设馆讲学,广收弟子。在云南的35年里,他的作品是整个大明朝最多的。《明史·杨慎传》中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祝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王夫之极为推崇杨慎的诗歌,称赞其诗为“三百年来最上乘”,其人为“千古第一诗人”。
杨慎年近七旬时,曾在泸州短住,不久又被押回永昌。嘉靖38年(1559年)七月,杨慎死在永昌。在死前20多天,他写下了一首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的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诗中言辞颇为凄伤,字字血泪,令人唏嘘不已。
杨慎死后,新都杨姓家族开始走向衰落。
四川部分地方杨姓字辈情况
1987年杨氏总谱会统一拟定的88个字辈(从101代起):
文明盛世,龙凤呈祥。先德功博,兰桂腾芳。忠勇建国,孝友纲张。
笃信修睦,端庄纯良。景星永兆,集庆经常。麒麟献瑞,华祚繁康。
善化环宇,福荫乡邦。清廉恪守,四知馨香。佐熙宏治,勋书天章。
北极之贵,奕代辉煌。行仁布义,源远流长。
广元“军家杨”杨锦后裔:
天云X希,英资怀凌。玉泽明忠,文武福禄。奇志永全,贤德寿喜。
新都杨升庵后裔:
学遇朝王正大光,志永鸿崇德运昌。
祖烈丕承家祚振,勋献华国显文章。
温江一支:
孟必志思纯,太白之从文。永定安邦国,贵河继万春。
泸州一支:
通敦遇之庭,学维元朝国。正光宗继远,见闻棋德明。仁义礼智信,绵定富贵长。乃成权有攻,开汝积宜先。
纳溪上马、护国一支:
XXX再正,通光昌盛进。天明文锡徳,一字学世国。祚鸿开俊士,克生华廷启。瑞宗嗣昌兴,溯源体祖志。续传清培本。延绪运会维。新基业大振,子孙盛荣。孟祥翻定,长远祺麟。
简阳普安一支:
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
简阳云龙一支:
加再朝维英,明彰开国正。道德辉先禄,仁义忠孝成。功修基学业,
富贵显方声。耀祖财发盛,光宗世泽荣。
西昌一支:
春维茂先,光耀时端。琼林峻秀,晖映恒山。运际明盛,凤鹤羽全。
肇启超跋,秦其世联。根枝兴泰,钟毓铭言。荣华富贵,永建云岚。
渠县一支:
起培汝守恒,有志益然兴。赵先圯为书,章广乃昌恩。
同时全本德,希烈尔之伦。永远思祖泽,祥光世代荣。
广安一支:
枝庭凤枝春,昌君有良宜。国明洪开鼎,子长宗本茂。
克正学仕文,世代永成林。
岳池一支:
朝兴原景文,政通光昌俊。秀再春之起,方长钟铭应。
承德安纯永,宏才济世盛。宗大元述绍,继绪新万运。
岳池西板一支:
诚市先德,永光澄金。文章华国,大振家声。
米易一支:
再正通光昌盛秀,定法江南启自修。
永保历朝明君佐,远宴玉庭季万秋。
志勇忠心转社稷,广传烟裔世代流。
扶治邦国与乡士,英雄屡跻逞诸侯。
蓬安一支:
华伯君应,再政通光。昌顺俊秀,廷朝大斗。惟成万庆,荣宗支寿。永发天文,世子源道。明显富兴,帮延茂仲。仁财礼义,崇起志德。
崇州火井塘一支:
礼清万登珩,林秉庭芳启。贵富永远长,久传百世亨。
安岳鱼龙一支:
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长。景荣宗德远,清白永触芳。
资阳伍隍一支:
仁义礼智,绍启吉庆。通达书香,世代辉映。秉国忠贞,承家孝敬。
贻谋远大,仰希先正。
荥经一支:
汝名文廷,仕学有成。家生万荣,克继先德。
高县复兴一支:
必春时正明,清治汉满江。安宗家室宝,兴发富贵长。
珙县一支:
国正天星顺,家齐业自光。文成能治世,万代必荣昌。
兴文一支:
骑(荣)野文仕占,登春正朝廷。忠孝传家远,科甲百世增。
犍为沙山一支:
显彦东大奇,才学正朝基。贤能光海国,德泽世永遗。
夹江歇马场一支:
庆洪朝肇德,炳有天仕万。崇兴文启福,建国成新汉。
邛崃道佐一支:
朝芳长国枝,洪玉加成全。开天文明正,永兆万代春。
彭州一支:
其才正中,克绍明宗。本维帮立,运以家隆。存思登懋,言发荣崇。启承道义,士志能宏。学修德裕,富有圆容。圣朝万选,用作相公。
射洪仁和一支:
继美先中光华应,天宝虎运正国成。
蓬溪黄泥、宝梵、三凤一支:
再正通光昌胜秀,世先宗绪顺天长。
万代常存逢柱远,文章华国绍书香。
南江一支:
天大方建少青进,金莲应照罗程文。
华国财宝春景泰,朝廷重招先苏荣。
通江一支:
永子木华洪,之本朝文关。万源一支:天凤儒宗廷,光明丕显荣。
德泽昌乐远,诗书万代兴。
西充杨榨子一支:
志元X凡。心德世守,克绍文明。成家建国,大启宗仁。
仪陇一支:
再正通光康胜旺,朝廷邦国永德祥。
大道洪开呈先遂,中良文明映天长。
南充东观一支:
再正通光昌,胜秀启文方。国太安邦远,昭祖世泽长。
南充高坪一支:
再正通光昌,顺俊秀荣方。仁洪怀先志,德道绍中堂。
文明天启运,佐廷万世良。
宣汉清溪一支:
光明应发祥,本一士必昌。长灵安定志,策划朝前年。
德阳一支:
再正通光昌,盛秀天开张。太运文明远,征元进复常。
诗书常四九,礼岳邵先长。
中江一支:
廷如必若土,国泰定纲维。成立怀三相,绳昌用九思。清箴元道本,
德望正宗基。芳泽昭家庆,宏修应帝咨。心超支汉上,策献玉堂时。
光耀恩荣湛,文章焕典仪。
三台一支:
天自文武世,永兴定泰邦。德贤存先继,泽裕光正芳。
苍溪白驿一支:
子站中为开,昌大继宗成。东邦世荣兴,应明正天文。
隆昌响石一支:
振志富川思守德,存心建省克成宗。国恩家庆荣华远,光前裕后世泽隆。
资中太平杨家河一支:
汝大守光明,天星应朝廷。祖宗诚(承)实代,国泰永安升。
乐至一支:再政通光,朝廷文武。云汉中华,秉承咸仁。
安岳杨家湾一支:
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
屏山鸭池一支:
芳云元林天,大明玉国怀。其光世代之,福如君子智。
旺苍普济一支:
继世诗书远,传家忠厚长。文章光甲第,孝友发贤良。
巴中巴州一支:
昌盛秀再正通永,仁文大起蔚先开。
德泽留芳有百代,名登邦国佐朝廷。
梓潼一支:
步志万震廷,德厚邵嘉生。安邦仁宏树,福禄世再兴。
井研一支:
再政通光昌,顺俊秀启兴。隆远应厚世,忠孝大吉祥。
从神童到顶级文臣——杨廷和传奇
明朝时期蜀中最显赫的一家莫过新都状元杨慎一家,祖孙四代七进士:杨春(祖父)、杨廷和(父亲)、杨廷仪(叔父)、杨慎(状元)、杨惇(弟)、杨恂(堂弟)、杨友仁(子),还有一个蜀中才女,著名散曲家——杨慎之妻黄峨。其中,杨廷和被毛佩琦先生称为明朝顶级文臣之一,杨慎是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著名文学家。有意思的是这父子俩小时候都是神童,在所谓“大礼议事件”认死理,死认理而受迫害,按四川话说都是“方脑壳”。
神童的成才之路
被称为明朝顶级名臣的杨廷和,其知名度不如其子杨慎,凡说到杨廷和都得附带指出其为杨慎之父,似乎人们对杨廷和不太了解。为此笔者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了不得的明朝著名政治家。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 —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县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成化七年,年仅十二岁的杨廷和破例参加四川省的乡试并中举,成为四川省科举考试以来最年轻的举人,真可谓少年奇才,名副其实的神童。他中举后四川省内一片哗然,前来祝贺之人络绎不绝,县太爷都亲自上门道贺送礼。然而在其父杨春的教导下,杨廷和以《伤仲永》为戒,中举第二天就闭门谢客,远离那些溢美之词,专心读书。意外的是第二年上京会试却落了榜。其父杨春教导他,会试不比乡试,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于是安排杨廷和去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去学习,并且三年后的会试也没有参加,直到十九岁参加会试才中进士,然后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杨廷和在那里实习三年,结业后当上一个从六品官。经过层层磨练,杨廷和最终成为首辅,为大明一代名相。有意思的是,父亲杨春教子有方,使神童儿子成大器,而他本人中进士却比杨廷和晚,或许是天资问题吧。从杨春教育其子的过程可见,杨家培育神童的确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赞颂的方案。
关于杨廷和小时候是个神童,从一个故事可见一斑: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相传杨廷和七岁时,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有一个客人说:“有一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于是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即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语惊四座。
明孝宗时杨廷和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专权的刘瑾被诛后,杨廷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所谓首辅,相当于宰相。明初废除宰相制后,代以首辅。杨廷和任正德、嘉庆两朝宰辅达十四年。
政绩显赫,不愧顶级名臣
杨廷和的政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辅弼武宗
明武宗正德皇帝是史上出名的荒淫无道君主,杨廷和多次上疏规谏,俱不听。杨廷和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正德年间,武宗常居“豹房”淫乐,或出外游玩,多不在京。杨廷和入值中枢,参与机要,“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安化王朱寘鐇反,他“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寊鐇”。刘六、刘七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明末文人陈子龙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2、择立新君
武宗荒淫无嗣,正德皇帝驾崩后,当时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才有后来的嘉庆皇帝。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3 、铲除江彬
武宗死后,当时平虏伯江彬在京郊拥有重兵,知道天下人厌恶自己,心里很不安稳。他的党羽李琮劝江彬乘机带领其家兵起来造反。于是杨廷和用皇太后的命令逮捕、杀掉江彬。江彬被除去后,朝野内外举国欢庆。
4、革除弊政
明世宗(嘉庆皇帝)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成为最高统治者,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杨廷和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基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
大礼议事件中的方脑壳
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杨廷和的终结者,竟是他一手扶起来的嘉庆皇帝。原因是在“大礼议”事件中与嘉庆皇帝对立,于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被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卒于新都,年七十一。他的儿子、状元杨慎继承父志,因这“大礼议”事件被廷杖,永远发配滇南,酿成父子悲剧。
大礼议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按文献很复杂,笔者简要介绍如下:
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无后,杨廷和起草遗诏,说武宗父王孝宗敬皇帝的亲弟弟兴献王的大儿子朱厚熜(即后明世宗),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本来这一切都按礼仪行事,并无大矛盾。但嘉庆皇帝(明世宗)即位后,涉及其父兴献王的称谓及进宗庙一事,与杨廷和等一般死守礼仪的大臣针锋相对。正如礼部尚书毛澄说:“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武宗之父)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意思就是明世宗按理仪过继给武宗之父孝宗为子,称孝宗为父,称亲生父亲为叔,称自己母亲为叔母。嘉庆皇帝坚决不干,坚持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而且要他没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进入“宗庙”。由此与杨廷和为首的坚持礼仪的大臣针锋相对,彼此毫不让步,这就是嘉庆初年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梗概。
杨廷和过去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后来就更加坚决了。又因为兴献帝称考不称考一事与朱厚熜的主张不一致,奏章中露出不平之气。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他离去。批评他因为言语的不同错怪君上,不合做大臣的道理。杨廷和离开后,嘉庆帝才开始讨论称其父为“皇考”的问题。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爬在左顺门外哭争,被打了一顿大杖,贬往云南永昌。过后王邦奇诬蔑杨廷和和他的二儿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侍读叶桂章与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成党,他们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根据,才被释放。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其子杨慎坚持父亲的观点带领大臣苦谏,则廷杖(打屁股)几乎废命,然后被发配滇南近四十年,客死他乡。直到隆庆年间才昭雪平反。
关于杨廷和的功绩,历代都予以高度评价;关于大礼议事件,大多肯定杨廷和的立场,但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让皇帝认亲生父亲为叔,虽然合大明礼仪,但毕竟不合人情。何况他当了至高无上的皇帝!杨廷和认死理、死认理,不愿变通,拿四川话说是个典型的犟拐拐,酿成悲剧是必然的。笔者大体认同蔡东藩对杨廷和“误事”的观点:
“明自太祖得国,至于武宗,盖已更十主矣。除景帝祁钰(朱祁钰),因变即位外,皆属父子相传,无兄终弟及者。惟武宗崩后,独无子嗣,当时岂无武宗犹子,足承统绪,而必迎立世宗,惹起大礼之议,此实杨廷和等之第一误事也。世宗既已入嗣,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叔母,于情亦有未安。诚使集议之初,即早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称,使世宗得少申敬礼,则张璁等亦无由乘间进言;乃必强词争执,激成反对,此尤杨廷和等之第二误事也。不宁惟是,廷和等身为大臣,既因议礼龃龆,隐忤帝意,则此后宵小进谗,政令未合,亦无自绳愆纠谬,格正君心。盖君臣之际,已启嫌疑,虽有正论,亦难邀信。如斋醮一事,明为无益有损之举,而世宗惑于近言,以致遂非拒谏,其情弊已可见矣。故世宗之刚愎自用,不无可议,而吾谓激成世宗之刚愎者,杨廷和等实主之焉。”
笔者认为杨廷和在大礼议事件中是个方脑壳。所谓方脑壳,是指头脑不灵活,不会变通,有点傻的意思。蜀中有个关于方脑壳的童谣最为形象:
方脑壳,哈戳戳,不拐弯,走直角, 遇到祸事跑不脱。
大礼仪事件让杨廷和父子受迫害,不正说明他们老来脑壳有点方,不懂变通吗?!
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嘉靖三年(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中,因触怒嘉靖皇帝被终身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云南戍所。
杨慎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其诗、词及散曲创作水平很高,尤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扬于世。《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据统计,杨升庵生平著述达百余种,涉及文学、哲学、史学、地理、民俗等,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纪念地桂湖
桂湖园林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是杨慎在故里的纪念地。“桂湖”因杨升庵在此沿湖遍植桂树而得名。历经明、清及近现代修建,桂湖现有升庵祠、升庵书屋、黄峨馆及楼台亭阁等古迹20余处,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的建筑和布局。其中,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
桂湖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是桂湖独具的特色。
杨升庵·新都杨氏家训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升庵家族,历来清白传家。也正是在这种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
“四重”家训。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
“四足”家训。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
临终遗训。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此外,新都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新都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临江仙.颂杨慎
巴山蜀水灵秀地,新都盛产文龙。大明杨慎博学弘:四川三才子,用修名其中。
名硕鸿儒学林盛,著述等身恢宏。一代雄才状元公:云岭开盛典,文坛仰高峰。
2018年11月24日,墨水河编发于文登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