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一代名门武将杨氏(上):明朝起家 魂驻沂州
兰山区兰山街道办事处庙上村有一处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墓地,墓地内有四座隆起的土坟,另建有石羊、石马、石人、石牌坊等,其间稀疏栽植有青松。夏季杂草丛生,冬季枯草遍地,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春节,这里才热闹起来,墓主人后代子孙争先过来祭奠、朝拜。
墓地内埋葬的是杨氏家族中的显贵成员,分别是:杨氏始迁祖杨瑄、八世杨韬、九世杨应祥、十世杨肇基。此墓地因明太傅太师杨肇基御葬于此而得名,称御葬陵。从杨瑄迁至临沂后,在临沂繁衍生息,形成了明清两代临沂四大家族宋、王、杨、赵中的大姓杨氏家族。以前的御葬陵有着怎样的面貌?杨氏缘何到临沂扎根、繁衍?现在的临沂又遗存有哪些有关杨氏的遗址、记忆?本文通过走访杨氏后人,尽可能地还原一段家族历史。
杨氏后人在修复后的御葬陵内祭拜祖先
庙上村御葬陵:荒芜掩盖昔日之雄伟肃穆
1967年以前,位于庙上村村东的杨氏御葬陵依然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杨氏墓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南向北进入墓群,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青石雕刻的华表,华表高约10米,表身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盘龙,顶端雕刻着望天石猴,名曰“石猴观海”。向北,龟驼碑迎面竖立,碑基约有1.2米高,碑身高约3米,碑文目前不详。龟驼碑北侧紧挨着东西各竖立有一尊石羊,均有青石底座。石羊北侧同样东西两侧各有一尊石马,体态雄壮、威武。石马旁边有一尊石人,石人高约2.3米,东侧为文丞相,西侧为武将军,文官手持笏板,武官佩带宝剑,有文武大臣候请、守护之意。
石人北侧有一座青石牌坊,牌坊高约10米,民间相传牌坊横额上雕刻有“功高社稷”四个大字,也有传说雕刻的文字为“钦赐御葬”四个字,确切文字已不可考。
石羊、石马、石人塑像规格均略高于实际人畜规格,以彰显墓葬主人的尊贵。供桌北侧的墓葬就是杨肇基所葬之墓。
关于御葬陵,《杨氏家谱》中有记载:“庙上祖陵始建于1597年,因此地风水极好,年仅36岁的九世祖杨公讳应祥阵诨中,随葬此处。1612年,八世祖杨公讳韬逝世后葬此地。1631年史称明太傅的十世杨公讳肇基病逝蓟州军中,受皇封钦赐御葬于祖林,曰御葬陵。”
在杨肇基御葬于庙上村这处陵墓之前,此墓地仅仅是杨氏一处普普通通的家族墓葬。1631年之后,杨肇基御葬此处后升为御葬陵,建华表、龟驼碑、石羊、石马、石人、供桌等,以此祭拜杨氏祖先陵。
御葬陵内栽植有大量松柏,至1967年,松柏约有数百棵,直径均有七八十厘米,松柏的外围栽种的都是杨树,杨树林起到防护林的作用。参天的大树笔直耸立在御葬陵内,夏天遮阴蔽日,庙上村附近的村庄农户下地干活途经此处大都喜欢在林边休息纳凉。顽皮的孩子们喜欢到御葬陵内捉迷藏、掏鸟窝。高规格的御葬陵直至1967年,方圆百里罕见。只要说起杨肇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头盛赞其生平建功的事迹,作为杨氏后人同样乐此不疲地向外姓人讲述杨氏族人的过往历史。
杨氏生者将御葬陵当做死后安乐的去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到建国后,御葬陵内埋葬有大量杨氏后人。
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御葬陵内参天的杨树、松柏相继被砍伐。御葬时所雕刻建造的华表、龟驼碑、石人畜等或被捣毁破坏或被搬走丢弃,大量土坟墓被移平。在杨肇基墓葬中挖出一块墓志铭,几经辗转,现存于博物馆。如今,原有石刻仅剩下两座龟驼碑底座,孤零零地立在原址,无声地向过往行人叙述着当年御葬陵的现实存在和雄伟庄严。
目前,杨氏后人集中分布在兰山区兰山街道办事处,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太平街道办事处,苍山县神山镇、卞庄街道办事处等地。历史不容被忘记,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杨氏后人开始筹划原址修复祖先的御葬陵。杨氏后人翻阅大量史料,同时根据口传的记忆绘制出一幅未破坏之前的杨氏御葬陵原貌图。
因当年占地10万平方米的御葬陵现如今大部分土地被占做他用,杨氏后人只能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墓地内根据原貌,筹资重建当年的石羊、石马、石人等雕塑。因历史久远,原御葬陵内的众多墓葬无法具体确认其原址,杨氏后人仅在2000平方米内的墓地中重新确认并修复了杨氏始迁祖杨瑄、八世杨韬、九世杨应祥、十世杨肇基等四座坟墓,以供后人祭拜。
御葬陵修复完工于2003年,清明祭祖,现场锣鼓喧天,100余辆车停在祖陵附近,5000余人先后涌入,大家鸣鞭炮、上香火、烧火纸,寄托对祖先的崇敬、缅怀之情。人群中交谈的话题纷纭,唯有一个不变的话题是“再续杨氏家谱。”
此后的几年,本地杨氏族人每逢清明、春节都会成群去御葬陵内祭拜,外地杨氏族人来临沂便不定期去祭拜。御葬陵延续着、见证着族人对祖先的崇敬、缅怀之情。
历史遗迹见证扎根情
1、杨氏迁入沂州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从山西向山东移民。百姓当时不愿意离开繁衍生息的故乡到外地。明朝统治者以强制性的手段把百姓集中到洪洞县一个叫喜鹊窝八间屋的地方分期分批迁移。如何安排这些移民的衣食住行以及迁移后的安置问题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宣德九年(1434),明朝政府钦调杨瑄至沂州。杨瑄到达沂州后看到地方百姓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百姓的生活仍然很穷苦,大部分移民仍然对沂州本地的饮食不习惯。杨瑄经过仔细考察发现,沂州的气候、土壤和江南地区非常接近,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比较适宜种植水稻,随即安排人将南方的水稻种子带到沂州来,在沂西试种成功并大力推广,开始了沂州生产水稻的历史。
由明代右都御史王璟所撰文章对此事做了详细记载,并雕刻在石碑上,原存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杨氏祠堂内,后来被毁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后人在临沂安居乐业,生息繁衍,逐渐增加,又系官宦人家,所居住的地方就被后人称之为杨家巷。至十世杨肇基殄祀于旧城西门重门里的琅琊“五贤生祠”内,家族声望达到顶峰。
生祠是为活着的人修建的祠堂,用以彰显和纪念祠堂内所祀人物的功德。旧临沂城西门里的五贤生祠也叫琅琊生祠,始建于明朝。祠堂内祀大中丞赵彦、观察使徐从治、太守垄公、邑侯晋公和大将军杨肇基五人。五贤生祠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杨肇基其人在临沂深受爱戴。
除了五贤生祠外,现今兰山路中段即旧城东西大街中部路北的石牌坊巷,因杨肇基与其子杨御蕃两代战功,在家乡建惠民石牌坊而得名。《杨氏家谱》记载:“杨肇基于天启五年(1625年)建惠民石牌坊一座于沂州城。”
2、傅庄杨肇基宅
1916年版《临沂县志》中有载:“将军里,治南四十里城子村。明太傅杨肇基古宅。”县志中所指的城子村即今天的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
《杨氏家谱》中同样有记载:“城约建明中期,据传杨氏祖先见此环境大悦,遂建城堡,房屋以上下二层,按五行八卦设计,历数年城成,智者曰:‘五凤楼’。”五凤楼即为杨肇基在城子村时宅院中的一部分。原址在现今城子村东南方向,五凤楼遗址以村中心大街路口,向北、西、东大约1000平方米,青石底座垒砌而成。关于五凤楼当年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已不可考,但是,现在在原址处地下仍存有当年的青石楼基。
杨氏宅院中五凤楼南侧建有一处花园,花园内存放有太湖石。杨氏宅院坐北朝南,门口有一对大石狮子。据杨氏后人介绍,石狮子后被政府搬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保存。
杨氏当时在城子村设有跑马场,现在称蕾草路或跑马趟子,位置在村西南方向。现在称南老荒的地方是当年的养马场。城子村东约200米处,现在称古墩子的大土墩,即当年的点将台。
城子村村委北侧约100米处现有一处南北走向,宽约12米的河道。河道内囤积有少量水,可见淤泥。此河道即为当年杨氏宅院的护宅河,护宅河顺着村子由西流向东北,现如今多数河段已被村民们取土填平盖了房子。紧挨着护宅河东侧满是栽植的竹子,冬日里寒风夹杂着雪花吹过,阵阵沙沙声不停地响起。
现在的城子村,500余户人中就有400余户姓杨。有关于杨氏祖先杨肇基居此的历史见证仅剩下五凤楼青石楼基、太湖石、护宅河道等。为了尽可能地保存遗迹,村里杨氏后人将护宅河东岸的这一大片竹林保存下来,竹林内收拾得干干净净,丝毫不见杂草、垃圾、牲畜粪便等。村里年长的族人同样习惯带着后辈到村委太湖石前瞻仰,并告知其中的历史故事,以此延续祖先的记忆。
一代名门武将杨氏(下):忠君爱民情义撼山河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一世祖杨秀追随朱元璋。三世祖杨瑄世袭,钦调沂州卫。杨瑄迁入临沂后,成为始迁祖,杨氏支脉繁衍生息。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皆世袭得官,直至十世杨肇基。
以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为例,杨氏在此一带按辈分排已延续至二十六世。杨氏后裔无论年长还是年幼,都能或多或少讲出有关记忆中的祖先事迹,口述中有正史、有野史、亦有演义,其中无不融合着个人对祖先的推崇和自勉之情。
现在,部分杨氏后人生活习惯中依然有其祖先们留下来的传统,比如:杨氏成年男子婚礼时朝南方拜天地,缘起一世祖杨秀的根在湖南省;辞灶,官辞三民辞四,杨氏辞灶均为腊月二十三日;行善不行恶,因其祖先在大明王朝276年历史长河中从没有一个族人犯罪……
御葬陵内复修的杨肇基塑像
一门杨氏略传:武将世家造福一方
四世杨喜,此人为人低调,为官恪尽职守,深受广大军民爱戴,娶李氏生子杨玉,无疾而终。杨喜兄弟四人,据说他二哥的后人流落市井,无从考证。但是,1990年,杨氏族人杨廷忠在郯城花园做买卖时听一杨姓人说起老家在临沂,因为坏人陷害,后代逃离了沂州。
五世杨玉,为人聪明正直,慷慨大度,为官清廉。当时沂州城西在夏天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大旱时节庄稼则无水灌溉。嘉靖元年(1522年),泾王召集杨玉和知府研究开凿一条贯穿沂州城东西的河道,涝时可排洪水入沂河,旱时可以使得城西大片土地得到浇灌。经过多方论证,杨玉实地考察,亲临现场,历经数年终建成了西接费邑、抵城西门、环城入沂河,人称北涑河。
杨玉作为沂州兵防的总指挥监管盐务和屯田事务,为官三十余年德声远播,深受广大军民爱戴,为开发建设沂州造福百姓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杨玉在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得罪了一些小人,后被陷害入狱,泾王朱祜橓以及知府都深知杨玉的为人和处事作风,经过多方查证无据,官复原职。杨玉于嘉靖六年逝世,泾王朱祜橓对杨玉的去世非常悲痛,对他当时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予以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御史王璟为他撰写了祭文和墓志碑予以纪念。
六世杨鸾,诸子百家无不精通,虽为官宦人家,却从未有骄傲之风。他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百姓为了表示感谢,常常带着自家的鸡、鸭等到杨府看望他,他从来不接受,有人劝说,杨家世代忠良将官,为百姓干了那么多好事,就这点东西为何不收?杨将军有自己的做人品行,他认为人生当以圣贤为榜样,无论文武官员为百姓做事是应尽的责任。送礼的人称,贪求金银是贫官的作为,但是鸡鸭这些小物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收下又何伤清白?杨将军说,礼物何分贵贱!就此,送礼的人回去后逢人便颂扬道:“古有四知堂杨震,今有沂州杨将军!”
时值明朝中期,兵备松弛,官兵过惯了太平日子,无组织无纪律,百姓对此颇为不满,一时间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下,杨鸾被调到济宁备兵,他所到之处,积极联系群众,听取各方意见,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时间军威大振,杨鸾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由于杨鸾正派的作风,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引来不满,备受排挤,他急流勇退,潜心研究兵法和诗文,后来因兵乱祸灾,作品传下来的不多。
七世杨宸,为人刚正不屈,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父亲杨鸾常年领兵在外,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领弟弟杨宫、家丁闻鸡起舞,练就了一身武功,后来袭世职,掌管食盐和屯田事务。明代,食盐是政府的控制物资,不经许可严禁买卖,他到任后严厉整治盐务市场,打击了一批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对一些因生活所迫偷偷进行盐业贩运的百姓进行说服教育,用他自己的薪金给小商贩做本钱改从其他行业,经过一番整治,对稳定当时的盐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宸在治军用兵方面,纪律严明,作风正派。杨宸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狼山军门(武进人)唐顺之和戚继光共同推荐下统兵抗击倭寇,事事都以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为己任,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不计劳苦,研究兵法战策至深夜,协同戚继光等高级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因疲劳过度病逝在江南通州,即现今江苏南通。杨宸的事迹上报朝廷,当时的隆庆皇帝随即下旨厚葬于沂西王庄林。
杨宸的弟弟杨宫,秉性仁厚,不骄不躁,与世无争,见有困难的人便慷慨解囊,予以帮助,从不留名。虽出身武将世家,却独好诗文。长兄杨宸在东南沿海打击倭寇,母亲颜氏常年卧病在床,他便侧卧床榻,亲自端汤药给母亲治病,孝名远扬,被广泛传颂。
虎将肇基父子:勇猛过人统兵有方
杨肇基,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即今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人,因世袭得官。杨肇基自幼习武,勇猛过人,13岁那年世袭怀远将军,深受朝廷重视,掌管沂州政治、军事和经济。
天启二年(1622年),山东巨野人徐鸿儒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连克峄县、滕县、郓城等地,兵围曲阜、兖州。明军无计可施,接连溃败。
当时,山东监军徐从治深知杨肇基其人乃难得的将才,于是奏请朝廷,皇帝特封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挂印出征。
为了防止起义军攻占沂州,杨肇基派部下严守沂州西门、北门、东门、南门,自己带领儿子、女婿等将领以及援军出城迎战,结果大获全胜,并驱兵一举收复了郯城、费县、平邑等地。徐鸿儒无奈退守在邹县、兖州一带。
明朝军队乘胜追击,其中,山东总兵官杨肇基带兵一举攻克了兖州等地。徐鸿儒等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抗衡。明军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的大量官军,围徐鸿儒军于滕县。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在北京被害。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兵攻打明朝京师,一路势不可挡,崇祯皇帝下旨天下兵马进京护驾。当时,杨肇基在家休养,信使来到沂州杨府说明情况后,杨肇基大怒,随即带领平日训练有素的家丁300余人日夜兼程,衣不卸甲,突破重围,直抵京城。当时四门戒严,无隙可入,于是杨肇基对驻军官兵说明:我乃沂州人左都督太子太保杨肇基。这天守城的正是沂州人宋鸣梧,他听到守城的士兵报告后非常高兴。宋鸣梧素来知道杨肇基的忠勇和为人,打算打开城门让杨肇基入城,当时朝廷的大臣不少有多疑者,宋鸣梧对此据理力争,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担保,城上用竹篮把杨肇基吊入城中。崇祯皇帝连夜召见,君臣一夜无眠,谈论了很多国家面临的危机和解决办法。崇祯皇帝大为高兴,遂赐蟒衣玉带,黄金五百两,进爵太傅,上封祖四代右柱国,光禄大夫。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杨肇基和朝廷武将分析战争形势,制定攻防策略,一举击败后金兵进攻,历经三个月的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杨肇基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崇祯四年于蓟镇军中去世,享年51岁。他的死讯报到朝廷后,崇祯皇帝亲率文武大臣为他举行追悼大会。追赠为太傅太师,谥号“武襄”,钦赐御葬于临沂城西三十里处娘娘庙村东,崇祀乡贤祠、名宦祠、五贤生祠,记功牌坊一座。
杨肇基生有五子,子孙仕宦不绝,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其子杨御蕃。
16岁的杨御蕃便随父亲镇压徐鸿儒白莲教起义,因为俘获首领有功,被授予沂州卫镇抚职位。翌年,提升为曹州守备,当时盗寇黄步云率领一众土匪到处烧杀抢掠,气焰非常嚣张,官兵对他进行多次清剿,结果都被他打败。杨御蕃到任后对他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和了解,决定拔掉这棵危害社会的“毒草”。经过侦查,在一日半夜时分,杨御蕃亲率精锐骑兵20余人直捣贼穴,斩杀100余人,活捉土匪头子黄步云。杨御蕃在任期间多有政绩,深受广大将士和百姓的爱戴。
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河南大旱,饥民相互聚集在一起为生活所迫被迫起义,开州黄小槐自号顺天仁义王,聚兵数万,揭竿而起。总兵杨御蕃领兵在郓城大败起义军,俘黄小槐。次年,有史二、姚三自称李自成的部将,攻克连云港,攻克了山东南大门的郯城,攻占苍马山,并在李家庄整顿队伍伺机攻打沂州。军情紧急,杨御蕃和侄子杨衍接到史姚军队攻打沂州城的消息后,随即带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赴前线,并在一夜之内全歼史姚军队,擒史二、姚三。
杨御蕃在统兵、御敌、识别将才等方面都颇有见解和慧眼,后因病逝于军中,年仅39岁,葬于沂州西甘露寺张家行。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杨开泰 高奎
杨肇基(1581—1631年),字太初,号开平,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今临沂市罗庄区付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人,祖籍湖广石门,因世袭得官。崇祯初年,因功加官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左都督、大将军、正一品,军中病故后追赠为太傅太师,谥号“武襄”,葬今临沂市兰山区庙上村东娘娘庙。
杨肇基自幼有材力且勇武过人,成年后由武举袭指挥,历任征东平西防倭三镇总兵,提任沂州卫正指挥,经屡次提升,任大同总兵。天启二年,徐鸿儒组织的白莲教反山东,连陷巨野、郓城、汶上、费县、滕县,众至数万,朝庭着令杨肇基率大军迎敌,杨肇基须发皆白,仍是精神抖擞,率大军剿灭了反贼,立下大功。崇祯初年,因功加官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左都督、大将军、正一品,军中病故后追赠为太傅太师,谥号“武襄”,葬今临沂市兰山区庙上村东娘娘庙。
天启2年(1622年),山东巨野人徐鸿儒组织白莲教聚众造反,连克峄县、滕县、邹县、郓城,兵围曲阜、兖州。官军无计可施,连连溃败,只有游击将军张榜身先士卒,所在部队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攻入邹县城内,和叛军展开肉搏,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全军覆没。时任山东监军徐从治深知杨肇基实为难得将才,急报抚院奏明皇帝,封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挂印征战。经过十余天的刻苦训练,军威大振。杨肇基为防止敌兵攻沂州,派副总兵王秉衡守沂州西门,副将军韦祚兴守沂州北门,千总颜曾守沂州东门,百户密训守沂州南门,自己则带着儿子御荫、御蕃,以及副将周世锡(杨肇基的女婿)、虞有光等将领,与河南增援部队徐定国部一千余人,广东都司何成龙部两千余人出城杀敌,结果大获全胜,并驱兵收复了郯城、台儿庄、峄县、费县、平邑等地。徐鸿儒非常害怕,退守邹县、滕县、兖州一带。明朝官兵乘胜追击,兵分二路,一路由山东巡抚赵彦、都司杨国栋、副将廖栋领兵佯攻邹县,另一路由山东总兵官杨肇基带领御荫、御蕃以及副将周世锡、虞有光等一举攻克兖州、二辖店、纪王城,历二十余战后,仅剩邹县这座孤城负隅顽抗,并发誓:官军若攻城,则屠戮城中百姓。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杨肇基亲临前线了解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城中百姓和叛乱分子区别开来,进行宣传,分兵瓦解,并对主动投降的叛乱分子免予处罚,这些积极政策的实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徐鸿儒率众投降。
杨肇基因平叛有功晋都督佥事加右都督,接替沈有容,守登州莱州。月余,调任延绥(今榆林市)总兵,兼钦差大臣,备兵防倭征东总兵。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二十二日,因功加左都督宫保大将军。时年腊月,甘肃河套人旗牌台吉侵占兰州,又派兵攻延绥。杨肇基和副总兵贺虎臣,设妙计,命士卒四门紧闭,坚守不出,旗牌台吉看到心中大为高兴,大明官兵不过如此,骄兵之心油然而生,敌人经过几天进攻,身心疲惫,时至元旦之夜,总兵杨肇基看到机会成熟,遂让士卒打开城门,和副总兵贺虎臣兵分两路,两面夹击,杀伤敌数千人,狠狠的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虏酋方知明朝官兵的厉害,撤兵远走,从此不敢南下骚扰边境,兰州城得以收复。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十日,因收复兰州有功,加杨肇基太子太保衔,钦差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管粮饷。同年七月十四日,奉旨加太子少傅,钦差巡抚延绥等处,地方巡抚朱同蒙和陕西总督王之彩,把杨肇基的战绩上报朝廷,于七月二十六日加太子太师,巡抚陕西。监察御史庄谦勘查杨肇基历年战功,于十一月十二日上报朝廷,遂加封太子太保。
崇祯二年(1629年),奴酋皇太极领大兵打明朝京师,一路势不可挡,崇祯皇帝大惊,下旨天下兵马进京保卫,时杨基在家休养,信使来到沂州杨府说明情况,杨肇基大怒,即领平日训练有素的家丁三百余人日夜兼程,衣不卸甲,突出重围,直抵京城,时四门戒严,无隙可入,对驻城官兵说明:我乃沂州人左都督太子太保杨肇基。这天守城的正是沂州人御史中丞宋鸣梧,听到守城士兵的报告非常高兴。他素知杨肇基的忠勇和为人,欲开城门让杨肇基入城,时有内阁大臣周延儒等人多疑心,宋鸣梧据理力争,以身家性命做担保,城上用竹篮把杨肇基吊入城中。崇祯帝连夜立即召见,君臣一夜无眠,谈论了许多国家面临的危机和解决方法,崇祯皇帝大为高兴,对文武大臣说道:此乃真将军也!遂赐宴承天门,并赐莽衣玉带,黄金五百两,晋爵太傅,上封祖四代右柱国、光禄大夫。崇祯皇帝对杨肇基的封赐,引起内阁大臣周延儒心中强烈的不满。同年十二月投靠奴酋皇太极的大汉奸范文程设计用崇祯之手杀死了爱国将领袁崇焕,其部将祖大寿领兵投降了清兵,皇太极看到时机成熟命代善济尔哈朗攻德胜门。明大将侯世禄逃跑,武经略满桂所率部队伤亡惨重,崇祯皇帝即命杨肇基率部迎敌,城下官兵四面还击。
兵法云:虚虚实实,强攻不如智取。况敌强我弱,遂摆八挂阵之一梅花阵,命令士兵聚兵一团,背靠背,面皆向外,并告诫广大将士,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敌众我寡,战亦死不战亦死,为了国家民族,全体将士群情激昂,以一当十,大获全胜,皇太极大惊,遂退兵二十余里。随着支援部队越来越多,形势对皇太极愈加不利。杨肇基又派大兵在蓟镇、永平一带截击,三面夹击,清兵大败而逃,历经三个月的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崇祯三年(1630年),杨肇基兵守三营屯,时三营屯兵将伤亡过半,兵力不足,此时清兵又派进多奸细化妆成老百姓进行骚扰捣乱,情况非常危急,他到任后积极团结将士,和广大老百姓同甘共苦,并逮捕处决了一批奸细和扰乱分子,城中军民之心大振。同年三月清兵攻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等地。五月二贝勒阿敏领兵出遵化攻铁厂,欲掐断内地与关外的粮道重镇丰润 。时孙承宗、马世龙据蓟镇观望,情况非常危急,杨肇基遂派刘清泽支援,离铁厂十五里处,遇清兵,大战三个时辰,杨肇基带兵来援,大获全胜,遂收复遵化,并打败二贝勒阿敏,收复永平,孙承宗,马世龙收滦州、迁安。
杨肇基一生南征北战三十余年,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于崇祯四年二初九日于蓟镇军中去世,享年51岁,报之朝廷,崇祯皇帝非常悲痛,哭到:苍天啊!你为什么不保佑朕啊,让国家和朕失去这样一位栋梁之才,呜呼哀哉!之后,派内阁大臣钱位坤山头设祭,亲率文武大臣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所有封赠以宁远伯李成梁为例,特晋上柱国,光禄大夫,恩赠太师,谥号武襄,钦赐御葬(国葬)于临沂城西三十里处娘娘庙村东,崇祀乡贤祠,名宦祠,五贤生祠,记功牌坊一座。他生有五子,子孙仕宦不绝。
评书见:《樵史演义》、《玉萧英雄榜》、《跃马北望》、《太极英雄》等
“杨肇基,沂州卫人。起家世职,积官至大同总兵。天启二年,妖贼徐鸿儒反山东,连陷郓、巨野、邹、滕、峄,众至数万。巡抚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檄所部练民兵,增诸要地守卒。时肇基方家居,彦因即家荐起之,为山东总兵官讨贼。未至,栋及国栋等攻邹,兵溃,游击张榜战死。彦方视师兖州,遇贼。肇基至,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时贼精锐聚邹、滕中道,肇基令游兵缀贼邹城,而以大军击贼黄阴、纪王城,大败贼,蹙而殪之峄山,遂围邹。国栋等亦先后收复郓、巨野、峄、滕诸县,又大破之于沙河。乃筑长围攻邹。围三月,贼食尽,其党出降,遂擒鸿儒。献俘,磔于市,贼平。肇基由署都督佥事进右都督,荫本卫世千户。寻代沈有容镇登、莱。改延绥,以击套寇功,进左都督,荫锦衣千户,屡加太子太保。崇祯元年移蓟镇西协。二年冬,大清兵克三屯营。肇基乘间收复,困守数月,卒全孤城。荫锦衣世千户。已,录恢复四城功,加太子太师,改荫锦衣佥事。明年卒官。子御蕃,见《徐从治传》。”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