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开慧故居与红色手稿之感悟
——“洪哥警影”摄于长沙板仓
杨开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长沙县板仓乡,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状陈列。杨开慧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1930年她在家中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现存大小房间36间,故居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在这里延生,12岁时随家迁居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故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故居大院(局部)
完整、面貌如前的杨开慧旧居概览
《长沙板仓杨开慧家族一览表》
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住房
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透过毛泽东个性中显示出来的许多极富特色的品质,杨昌济认定:毛泽东是个特殊的学生,堪称海内人才,能充栋梁之任,如多加点化,定会前途无量。故鼓励毛泽东以梁启超等湖南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名闻天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们实现了导师的“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
杨开慧故居正门出口
蔚蓝天空、翠绿树丛中的杨开慧烈士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为缅怀先烈,一九六六年故居按原貌恢复。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湖南人民政府公布杨开慧同志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
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雕像
杨开慧烈士生前藏匿故居墙中的珍贵手稿之揭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杨开慧烈士的故居先后发现她的手稿,极具历史价值。在故居东头北边的杨开慧住房内,旧木床、书桌、青花瓷坛整齐摆放,光阴荏苒却好似独独忘却了这个地方,时间仿附停留在了一九二八年:那个留着清爽短发的坚毅女子好似仍旧坐在书桌前,点着一盏煤油灯,用毛笔书写着封封深情。以一腔热血和对毛主席的忠贞留下了一曲令后人景仰的爱情绝唱。
已发现的开慧手稿中共有完整的材料7篇:(1)《从六岁到二十八岁》(自传体散文,写于1929年6月20日);(2)《偶感》(五言诗,写于1928年10月);(3)《给一弟的信》(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3月);(4)《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文,预备寄《京报》莫愁的,没有寄去);(5)《女权高于男权?》(文,预备寄莫愁的,没有寄去);(6)《寄一弟》(新体诗,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农历4月初8日);(7)《寄一弟》(信)。此外,另有一篇《寄爱》(没有发去,缺文)。整个手稿的写作时间为1928年农历10月约至1929年农历6月。
在风雨如磐黯故园的年代,杨开慧勇敢地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毛泽东结成知己,用忠诚与执着谱写了一首革命与爱情的“史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1930年她在家中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在白色恐怖的3年里,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她悄悄地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把3年来写下的一批诗文书信等珍贵手稿,分别藏放在家中一些隐蔽的地方。
目前在杨开慧故居已三次发现杨开慧手稿或遗物:
第一次是1950年初的一天,佃居在杨开慧家的谬姓农民用锄头整理故居前院左侧靠近桂花树的菜地时,忽然挖到1个青花“囍”字瓷坛,里面有杨开慧的手稿和其他遗物,遗憾的是后来谁也不知道这批遗物的下落。1950年5月26日,毛岸英奉父命来板仓省亲和为母亲扫墓,在此住了3天,有可能毛岸英看到这批遗物并带回了北京。
第二次是1982年3月10日,杨开慧烈士故居的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工人们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的齐楼板处往下拆除到第五行老砖时,一叠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手稿被意外发现。“当时手稿整齐地折叠在一起,直放在砖缝中,砖缝外面还糊上了一层泥灰。”据杨开慧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向上向记者介绍,1982年发现的手稿共12页,其中自传体散文一篇3页,为官堆纸(古书的用纸种类,色黄),每页纵长24.3厘米,横长51.8厘米;其余9页为深绿色方格手边作文纸,每页纵长22.8厘米,横长26.8厘米。行文系用毛笔从右至左直行书写。手稿共约4200字,行草字体,字迹清秀流畅,纸张发黄,有几页字迹略有残缺。
第三次是1990年11月14日,再次对故居进行翻修时,工人又在砖缝中发现了另一批4页手稿。后经鉴定,均确为杨开慧留下的手稿。藏于墙缝多年后,七篇诗文重见天日,杨开慧那深明大义的传奇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杨开慧纪念馆内,陈列着数份杨开慧手稿的复制件。在烽火硝烟的动荡岁月中,那段以国家大局、人民利益为重的刻骨爱情被“霞姑”隽秀的字迹,永恒镌刻在泛黄残缺的稿纸上。一篇自传体散文、两首诗、两篇杂文和两封没有发出的信……
在捕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烈士将这些手稿藏于墙缝中、挑梁下,无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被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丈夫毛泽东所看见,这是一个普通女子对其爱人的无限深情与忠贞依恋。
唯一遗憾的是,手稿被发现的时间晚了那么几年,不然,毛主席还有机会看到这些迟到的深情啊!
杨开慧陈列馆的开慧烈士经典塑像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注:值此举国欢庆建党90周年之日来临之际,“洪哥警影”本人有幸于2011年6月23日前往杨开慧烈士旧居、陈列馆、陵园参观拜访……当天游览、拍摄的时间虽是暂短的;可是,为了整理编发好这些实地拍摄的系列组照,本人特意利用周末昼夜大块时间,认真查阅、核对了有关网络文献资料,的确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与莫大的工夫呀;同时,这也是自己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了解有关毛泽东、杨开慧早期革命历史及其来龙去脉的极好机遇,使得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洗礼与巨大的升华!
永恒敬佩杨开慧烈士的忠贞情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开慧作为毛泽东的妻子,美丽、聪慧,深入人心;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也是她革命性的一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她的书法艺术;因为牺牲的时间比较久远,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她的遗物也不是很多。
1982年3月10日,工作人员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板仓杨家老屋时,意外从杨开慧卧室墙面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手稿和信札。这些文字,从多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杨开慧的高尚情操和艺术才情,也由此看出她惊人的书法功力,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像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写于1920年10月的一首五言诗《偶感》。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杨开慧手迹《偶感》
这一年杨开慧19岁,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年末,与毛泽东结婚。诗中怀念战斗在井冈山的丈夫毛泽东及李一纯等几位交谊深厚的革命朋友。全诗采用简素的白描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深深思念。
但从书法方面而论,整件作品淡定从容,用笔不急不躁,气韵流畅,章法和布白恰到好处,书卷味扑面而来,竟与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鲁迅笔迹有着某种暗合。
杨开慧手迹《六岁到二十八岁自述》手稿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帮助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10月,毛岸英出生,杨开慧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期间,仍笔耕不辍,留下了一堆手迹:
杨开慧手迹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
"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丝将永远缚在他的尸体上,不会放松,可惜他还不知道我这番情景。"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解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我们从杨开慧这些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看出她当时的不安。于是,在这些手迹中我们看到她时而焦躁地涂涂圈圈,时而肃穆地缓缓落笔。
杨开慧与孩子们在一起
随着毛岸青、毛岸龙的出生,加之毛泽东革命工作的进一步加重,杨开慧除了照顾丈夫和孩子的生活,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
1929年3月7日,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兰被杀后挂头示众的消息,她预感到处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几个孩子,不得不想办法安排好他们,于是给一弟写了一封信——《给一弟的信》(未寄出):
杨开慧手迹《给一弟的信》
"亲爱的一弟!以前我是一个弱者,现在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不能强悍起来!我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我颤栗而且寂寞!在这个情景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我的依傍,你于是乎在我的心田里就占了一个地位,此外,同居在一起的仁秀,也和你一样——你们都站在我的心田里!我常常默祷着:但愿这几个人莫再失散了呵!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
《给一弟的信》
“……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们—托付给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再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到狂风骤雨的侵袭!这一个遗嘱样的信,你见了一定会怪我。不知何解,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我不能不早作准备,书不尽意,祝你一切顺利。”
《给一弟的信》全文
这份手稿系行草字体,相比早先的书法,因为心情的波动,字由心控,用笔更加犀利果敢,结字简致率真,摇曳顾盼,朴质跃动,通篇清秀流畅,才情十足,然字字如泣血,"浓厚入肌骨",观之心痛,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作为忠贞烈士的杨开慧,然而,与丈夫的分离,独自携眷漂泊的寒苦,以及同袍被残杀的凄苦场景带来的恐慌与悲伤,都在杨开慧手稿中呈现出了教科书之外的真实情感:胆颤、害怕、痛苦和悲伤……
杨开慧牺牲于1930年,在这封写在一年前的信中,她所说的"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我不能不早作准备,书不尽意,祝你一切顺利。"
在这几页纸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杨开慧对孩子们的怜爱与祈盼、对叔父的诉求、对丈夫的依赖和对其远赴革命前线的从容,以及自己面对这一切的泣血挣扎和死亡的无畏。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入狱后,七舅向定前、母亲向振熙及兄杨开智,找到杨开慧父亲杨昌济的老友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名流人物联名向国民党当局致函。南京政府屈于外界压力,致电“杀人魔王”何键,嘱其缓刑。
而后,监狱署及报社采访员质问杨开慧是否悔罪、是否愿与毛泽东脱离干系、是否愿脱离革命…均被杨当面果断否决。
1930年11月14日早饭后,寒风萧瑟,浏阳门外识字岭,杨开慧被执行枪决,两枪未死,下午又补了一枪,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牺牲后,她的遗体被亲友们连夜冒死运回板仓,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人们记住了一个已经赴死的革命志士,却忘却了她同时也是一位才情俱佳的书法家,只是毕生不曾被人发现。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情书,一夜清梦,一眼清泪......
1950年初、1982年3月、1990年8月,在杨开慧故居先后意外发现其当时所写的弥足珍贵的手稿和信札多件,除1950年发现的杨开慧手稿下落不明外,其它两次发现的手稿目前分别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博物馆。
杨开慧清新隽秀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深深思念。
杨开慧手迹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
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
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是会成功的。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义,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
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因为我的意志早又衰歇下来了,早又入了浪漫态度中,早已又得了一个结论:“只有天崩地塌一下总解决!”除非为母亲和他而生,我的生有何意义?
杨开慧与孩子们在一起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