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网www.yangshijz.com ★广西平南大洲杨族基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寻宗问祖
  • 字辈查询
  • 历史人物
  • 历史文化
  • 杨氏公益
  • 宗祠庙宇
  • 近代人物
  • 四知文化
  • 杨氏墓馆
  • 族谱家谱

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人物
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爱国实业家杨捷三
时间:2025-10-22 09:36:06  来源:杨氏文宣弘农家声  作者:墨河涛声   点击: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微信图片_2025-10-22_093621_894.jpg

 杨捷三,字少泉,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一年,中举;1890年(光绪十六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九年,任侍讲学士。宣统元年,任日讲起居注官。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史馆总纂修,日讲起居注总办(正二品御前大臣)等。宣统三年(1911年)视清朝腐败,挂冠归里,先后集资创办、联办洛阳照临、开封普临、郑州明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即燃煤火力发电厂)。后受评为河南省通志局总纂修、河南省政府顾问等。抗日战争时期,赞成联合抗日。1938年春,他携家西上抗日,到密县时因病重不能再西行。开封沦陷后,财产被日军没收。1941年病逝。杨捷三(1862.10.21~1941.2.22),字少泉,开封市人。杨氏先祖在开封寺后街创建贾肆宏生斋。杨捷三即出生于宏生斋后宅。幼读私塾,从师景汝臣。光绪四年(1878)考取秀才。后又从王枫臣、张守臣、贺鉴墉、李海臣诸儒游习学举子业。光绪六年(1880)至考中进士前,杨捷三先后为巡检何郎山之子何嘉澍,其师张星曹之子张龙官及万氏、刘氏、姚氏等大家之子教学授课。每年课子及书院膏奖俱在200金左右。他常与二三知己登高望远,对酒当歌,自谓此乃生平最快心之日子。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考中进士,点翰林遂授翰林院庶吉士。十八年(1892)授翰林院编修。为筹资受命南下,历苏州、上海、广东、香港。公余之暇在上海,与同乡吴子彝、窦甸高、周秋江等游张园、徐园等名胜。在广东,与同乡潘梅轩大令乘艇游珠江,同年年底二十九日返回北京。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二十五年(1899)四月,补翰林院侍讲。二十六年(1900)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巡,此时杨捷三因喉疾回开封休养。九月奔赴潼关行在,并随两宫驻跸西安。二十七年(1901)二月,转补侍读。十月两宫由河南回銮,杨捷三先赴开封候驾。十一月补右春坊右庶子,十二月至北京补侍讲学士。二十八年(1902)五月,任日讲起居注官,六月任翰林院编书处总校兼纂修。二十九年(1903)二月,借闱河南(贡院在省城开封),任恩正并科会试同考官。他清正廉洁,回京复命中,对当时河南藩司延祉巧加河北粮价弊案进行弹劾,罢之。三十三年(1907)八月,补国史馆总纂,加二品衔。三十四年(1908),任翰林院讲习馆总办。宣统二年(1910)任起居注总办。清朝末年(1899年后),杨捷三基于南下筹资见闻,一直提倡兴办实业。

  宣统二年,河南省著名企业家魏子青申办公用照明电厂,久悬未获当局认可,遭遇困难,赴京向杨捷三求助时,杨应魏子青邀请,出面斡旋,并赞同联合筹资兴办,终于获得认可。厂址选在开封城外西南隅(今供电局院内)征地五十余亩,厂名为开封普临电灯公司,该公司于宣统三年(1911)二月建成,开创河南公用电厂供城市照明用电的历史。武昌起义爆发后,杨捷三视清朝腐败,挂冠归里,倡导并从事发展实业。后魏子青再次邀请并联合杨捷三等在郑州兴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洛阳筹建洛阳照临电灯公司。1921年12月19日,在省城开封成立河南通志局。杨捷三受聘编修省志。20年代,他被聘为省政府顾问。有关地方利害、民生疾苦之事,他常陈述建议。有关开封建设及经济发展等大事,他与王德懋等联合地方名士,据理力争,使地方免除其害,造福乡里。1925年兼任河南禁烟局局长。
  1932年3月,黄杰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师师长,率部驻防河南。黄杰曾登门拜访杨捷三,亲送门生帖,尊他为师。当时河南五大绅士中,仅杨捷三一人健在,他好施乐善,颇有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杨捷三赞成联合抗日。1938年4月,他携家西行抗日,后因病暂住密县。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杨家财产被日军方宣布为"敌产"遭没收。
  1941年2月22日,杨捷三在河南密县病逝。国民政府主席亲自题颁"茂德清风"匾额。后归葬开封城东百塔村杨家墓地。墓志铭为开封籍举人陶漱兰撰文,开封籍书法名家许钧书丹。
  孙杨洪绶,生于1923年11月。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第五、六、七届河南省工商联秘书长、副主委、主委,第七届河南省总商会会长、第八届河南省工商联(总商会)名誉会长,河南省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州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高级经济师。
  中共河南省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省委邀请杨洪绶以贵宾身份出席开幕式、闭幕式。中共五届省委决定,每一位常委负责联系一位省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主委,以听取社情民意和建议,负责与杨洪绶联系的是省委常委、纪检书记宋国臣。作为河南名人,《中州-》杂志以彩色封底整版曾予以报道。1998年8月离休,国务院颁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百塔村是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市区南部陇海铁路南侧,由市区乘坐9路、29路公交车至羊尾铺铁路立交桥南站下车西行可达。村庄南北宽400米,东西向主街长约900米。全村人口221人,耕地面积477.65亩,村民以种植马铃薯、玉米及畜牧业为主。该村得名于北宋天清寺僧人墓地遗址,原有百余座佛塔。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天清寺下院,北宋景德年间改建为景德寺。明代景德寺周边形成聚落,初称寺村,后更名为百塔村。开封市烈士陵园位于村西南侧。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万元,其中种植业占比55.91%,畜牧业占比34.4%。全村57户已通水、电、路,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规划扩大优质玉米种植规模。。这里为什么叫百塔村?据传,此地原为北宋天清寺僧人墓地。僧人墓多建塔,百塔,喻其多也,故名。天清寺为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所建,寺址在繁台处。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上诏重修天清寺,规模加大。据1984年繁塔大修时从地宫出土的繁塔塔铭记载得知,当时天清寺僧众有400余人,光讲经律论僧就有50余人,还设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说明它确是一个大寺,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开封的四大名寺。今日百塔村位置在原天清寺东北,直线距离不算太远,选择此地作为僧人墓地,而僧人墓按例多建有塔。(当然不是每个僧人死后都可以建塔,只是有职位的和尚死后方能建塔)。据说最多的时候这里的塔有百余座,是名副其实的百塔村。20年前该村还有老人说他小时候村北还有塔,计算起来应该是清末民初时这里尚有塔,可惜的是屡遭兵燹水患,现在连一座塔也没有了。如果都还存在的话,真可与登封少林寺的“塔林”媲美了。后周时此处即有看坟护塔僧人居住,显德五年(958年)即建有天清寺下院。北宋时改下院为景德寺,(公元1004年宋真宗改元景德。4年后再改为大中祥符,估计此寺改景德寺当在1004~1007年),俗称百塔寺。另有材料说,北宋时此地为相国寺之下院,相国寺僧人也埋葬和建塔于此,这很有可能。但又传说《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景德寺门前,就似乎有些“演义”了。明代时景德寺——百塔寺附近成村,初呼寺村,后称百塔村至今。

来源:杨氏文宣弘农家声:墨河涛声
2025、10、22

微信扫一扫打赏
上一篇:杨於陵(唐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正在加载数据,请稍等......
我要说两句
呢称: 验证码: (300字内)
最新信息
  • 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爱国实业家杨
  • 杨於陵(唐朝)
  • 1935年高密县志中的杨志清、杨志洵
  • 杨胜将军
  • 杨氏广东始祖云岫公生平简介
  • 历史上的杨家将:杨业鲜为人知的亲
  • 四百年前的坚韧执着!杨涟《狱中血
热门信息
  • 新都杨家:父亲首辅儿子状元(杨廷
  • 杨氏广东始祖云岫公生平简介
  • 四百年前的坚韧执着!杨涟《狱中血
  • 东汉太尉杨震公
  • 隋文帝杨坚
  • 杨氏授姓始祖杨佰侨
  • 杨胜将军
推荐信息
  • 东汉太尉杨震公
  • 隋文帝杨坚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龙韵文化传媒 2013-2025 杨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