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名时,江阴人。从小家穷,但读书刻苦。曾在秋夏之夜蚊虫肆虐之际,在书桌下放置两个罐子,将双脚伸入罐内,躲避蚊虫叮咬。终得一身学问。
他二十二岁时遇到清初著名的诗人田雯。二十六岁时,科试第一名,方苞看到了他的试卷,断定常州府无一人能与杨名时相提并论。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五岁时纂修《明史》。这一时期,也是他侍奉康熙吟诗作文,与之研讨理学的关键时期,这也奠定了他的理学名臣地位。
顺天学政按临京畿重地,自康熙以来均从九卿中选员出任,而当时的杨名时,仅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康熙帝向大臣们问及杨名时的操守、学问时,李光地答道:“操守可方(比方)张鹏翮、赵申乔(张、赵两人都是当时朝廷公认的大清官),而学问过(超过)之。”事实也确实如此,杨名时在翰林院从不钻营,十年下来,未升半级,还是个从七品官。操守无可非议。
杨名时在顺天学政任四年,“贵戚权要不能干以私”。得罪了不少权贵。后来被康熙发往河工效力。那时候,因为家贫,杨名时只得自己筹集往来路费。康熙五十二年,被召进京。
康熙五十六年,杨名时任直隶巡道,管理全省刑事。当时积案特别多,杨名时“日讯鞠数件,数月尽清。”对属下吏员约束甚严。有一人牵涉进某一案件中,便按老规矩向衙门吏员行贿。不想这位吏员一反常态,不肯收下,说道:我怎么会讨厌这钱呢,但今天不同以前了,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内幕,我们都毫不知情。我收下了钱,却办不成事,将来有何面目再见你们呢?
在杨名时治下,“货赂无所用,人皆服而知耻。”当地老百姓都称他为“包公再世”。康熙帝得知此事后,在大臣面前夸奖道他:“杨名时实好官,不徒清官也。”意即杨名时不但清廉,还是能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此后,杨名时屡屡升迁,先后出任贵州布政使、云南巡抚。在云、贵任上,杨名时“察吏恤民,(民)久困以苏。”“在任凡七年,利民之事次第举行,(汉)民、苗(民)罔不悦服。”雍正登基后曾亲书“清操夙著”四字以赠。雍正三年加兵部尚书。不久,授云贵总督。进吏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
也就是在这时,杨名时上奏有关云南盐税事时,误将密批谕旨载入题本中,触犯了雍正大忌。加之浙江巡抚李卫的诬陷告密、继任云南巡抚朱纲的罗织罪名,最后,杨名时含冤入狱。杨名时在做官的时候没人敢给他送东西,坐班房时人们便没了忌讳。有的替他向狱中上下打点,住了单间牢狱,又“因病”允许带侄儿进去侍候。不知姓名的人常常送来衣物:“狱卒哥哥留点,下余的给阿爷穿用”;天天都有人提着肉,“请照应阿爷”,丢下便走。因此,杨名时这个待死之囚比他当总督时还要阔绰。每年秋决时,多少人家求佛烧香,盼着“雍正爷眯一只眼”漏勾杨名时。杨名时在狱中还读书治学,时而还招来狱役讲学。可见,杨名时被诬陷进了班房后过的生活比做官时还好。
这就是人民对清官的尊敬和回报。后来,清廉正直的杨名时在待罪八年之后,被乾隆无罪释放,并平了反。又授其礼部尚书,监管国子监祭酒事。又命授皇子读书,兼入直南书房。
杨名时死后,在其家里只发现一百多枚铜钱,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现在的十块八块的样子。他就是清官的代表,正能量典型。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1661年(辛丑年)生于江阴东门。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器重,从之受经学,造诣益深。1717年授直隶(河北)巡道,革除宿弊,有政绩。1719年迁贵州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1726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事,乾隆即位,以其诚朴端方,诏赴京,加礼部尚书衔兼国子监祭酒,并兼值上书房南书房,侍皇太子课读。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的器重,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经学造诣更加深厚。康熙三十三年,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杨名时,入值南书房。四十一年,晋升为顺天学政,不久,升为翰林院侍讲。后因父母亡故,返故里服丧,并于四十九年手录、校订《徐霞客游记》12卷,并作序。五十一年服丧期满,赴京候补。五十三年担任陕西正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河北)巡道,有政绩。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康熙六十年(1721年)擢升为云南巡抚,成为朝廷封疆大吏。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亲书"清操夙著"匾额送给杨名时,以表彰他几十年清正廉洁、躬身勤政的卓著功绩。雍正三年,66岁的杨名时又擢升为兵部尚书、云南总督兼云南巡抚,位极人臣。雍正四年,又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五年,因题本误载密谕获罪,六年又因人上参奏本,以赃私、借欠亏空等事革职,在昆明居行馆7年,专治理学,悉心著作。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以杨名时为人诚朴、品德端方,下诏将他从云南召回,授予76岁的杨名时为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再一次入值南书房,侍皇太子课读。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谥号文定,加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
一年后,杨名时灵柩回葬江阴故里。著有《易义札记》、《诗经札记》、《四书札记》,并入选《四库全书》。
2018年12月16日,编发于济南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