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明宣宗元年(公元1426年9月),一位老人低头沿着红色的宫墙慢慢的走着,他的背后是宏大的文渊阁,已经被夕阳涂抹成了一片金黄色,他叫杨溥,今年55岁,现在是一品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这两个昔日的老上司共同打理内阁,也就是宰相。回想起12年前那场苦难,在入狱的10年里,他陆续失去了3个儿子和2位兄弟,自己也差点几次活不下来。
那是明成祖朱棣第2次征讨蒙古的期间,京城里由太子朱高炽全面主持工作,史书上说太子儒善、聪敏,政令切合实际而且行之有效,难得的是,太子谦虚,善于纳谏,他推行的利民政策非常符合臣民们对于圣明君主的全部期望。作为当时的东宫洗马,杨溥负责撰写敕令,上传下达,更够跟随这位贤明皇子,他无疑是心满意足的。但是,跟古今所有为争皇权,骨肉厮杀的套路一样,随着太子越来越得到臣民的认可和爱戴,事迹不断传到前线,加上两位野心勃勃的弟弟不断的造谣、中伤,于是老皇帝相信了谣言,首先遭殃的是杨溥这些贴身秘书、东宫工作人员。
被捕的那一天傍晚,42岁的杨溥签好了最后一张票拟,交接好了当晚值班任务,想起小儿子早上吵闹着着要吃豌豆黄点心,他盘算着顺便给妻子带些酱肉小菜,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家里孩子们的笑闹声,灯下老婆收拾饭菜的身影,能让紧张戒备的一天瞬间变得温暖舒适。当东宫的绿树红墙藏到了黑暗里,夕阳用舌头卷尽了最后一丝金黄,消失在了1414年9月的秋日里,消失在了詹事府通往御花园的小圆拱门后面,消失在了一直等待捕猎他的锦衣卫头头纪纲手里,从这天起,杨溥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无罪名的牢狱生活。
北京的冬天在阴暗的诏狱里面悄悄变得恐怖而且狰狞,刚开始,被关进来的东宫官员们被频繁的问话,但没有人受到刑讯,即使这样,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们,根本抵不过诏狱的寒冷、饭菜的短缺,和皇帝随时可能下达的赐死的诏令,在饥饿、寒冷和恐惧之下,不断有人死去。
同样恐怖而且狰狞的还有太子的处境,由于老皇帝的猜忌,太子在监国时期颁布的很多敕令被废除,幸亏皇帝的老战友们力保,皇帝派来刺探秘密的大臣也为太子说了不少好话,加上太子始终如一的恭谨、诚恳,所以太子之位暂时得到保全。但是,东宫上下如同寒夜里受到惊吓的小鸟,颤颤巍巍的等待着下一次的怀疑与打击,根本无力保护这些诏狱里的落难臣子。
杨溥的妻子从家里搜刮尽了所有的古玩和首饰,才换来了几顿像样的饭菜,换来了送给诏狱看守的贿赂,妻子和4个儿子已经一无所有,再也无法接济狱中的杨溥,史书上说,这段时间里,杨溥的伙食一度断绝,加上皇帝的心思阴晴不定,极有可能像几年前大才子解缙一样,在诏狱的暗夜里被偷偷杀死。
杨溥每天想的最多的不是前程、官位,而是妻子和孩子是否能够得到照顾和救济,湖北老家的亲人是否被牵连,万一,万一东宫那边忘了这些受难的臣子怎么办?如果早知道仕途这么险恶,当年应该留在石首当个普通百姓,起码一家人还能团圆幸福的在一起。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带来了失眠和梦游,诏狱的看守在每晚的巡逻中发现,杨溥踮着脚尖,以虚弱的步子,慢慢的原地转圈,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鬼魂在游荡,即使听见看守的呵斥和咒骂,也没有反应,就这样直到天明。
入狱的第二年,也许是妻子的贿赂起了作用,锦衣卫那边破例允许家人送来了书籍,从《大学》《中庸》《论语》,到《三国志通俗演义》、《新五代史平话》等小说,杨溥都视若珍宝,终日捧卷苦读,小小的牢房里面书籍堆积成山。一起入狱的东宫同事们已经死亡殆尽,人生再也无力翻盘,而杨溥却将经史子集读尽,挨过了人生中最不可能挨过的苦难时光。据说皇帝曾经问过杨溥等人在监狱里的情况,幸运的是,掌管诏狱的纪纲诚实回奏,皇帝显然非常满意这个答案。这时候,立储之争已定,意欲夺位的阴谋家弟弟被打发到了山东就任藩王,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太子每天都恭谨的向垂老的父亲请安问候,他始终如一的诚恳打动了君王那颗猜忌暴虐的圣心。
后人说,老皇帝不杀杨溥,是看中他的才学和品格,留下他辅佐太子。但我想,当时大局已定,太子地位已经稳固,杨溥死与不死已经不重要了,而且他就是个写材料的,皇帝杀一个写材料的干嘛?再说,狱中读书证明心气和顺,和顺就不会诋毁君父,就不会重算旧账。总之,杨溥诏狱小屋里活了下来,熬到了皇帝驾崩,几乎在第二月中旬,新皇一纸诏书赦免,在仁宗、宣宗两代皇帝扶持下,平步青云,三年升任一品大学士,皇帝给了他应有的补偿和荣光。
亲爱的,命运是残酷且不讲道理的,你越想要什么,越渴望得到什么,它就越不给你,直到你被折磨的血肉模糊,被打磨的强韧无比,它才笑着扔回你怀里。十年前,我用“即使深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你,请你一定要等到春风拂面,花红柳绿的那一天!
杨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 ),字弘济,号澹庵 。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人 。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
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汉王朱高煦诬陷,东宫官属尽遭牵连,杨溥被关进诏狱,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杨溥诗词
膏车度重关,重关路漫漫。
两厢既充轫,四牡何盘桓。
翘首望前车丸,迢迢不可攀。
任重难为力,临歧发长叹。¤
策马登崇冈,一览洞八荒。
山川限南北,华夷有定疆。
猗欤商周盛,以德为保障。
秦隋勤远略,祸乱起萧墙。
搀抢耀齐分,龙御勤六师。
出门驰马去,不暇告妻儿。
亲友送我行,欲语难为辞。
死生岂不恤,国事身以之。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