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1366年,杨士奇在战火中出生了。刚来到这个世上,他就随父母过着在战火中逃亡的生活,这已经够惨的了。更惨的是在他还不到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去世了,从此由母亲带着继续在战火中漂荡,流离失所,四处奔波。
不幸中的幸运,杨士奇有一个伟大而非常有见识的母亲,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杨士奇学文写字。试想一下,现在我们生活在衣要选华丽,食要挑肥瘦,学要进名校的和平盛世,很多人估计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可见,不仅是杨士奇的母亲伟大,教育很成功,杨也是个争气的孩子,因为他5岁就能背诵《大学》全文了。
幸运中的万幸,杨士奇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很理智地改嫁了,那一年杨士奇5岁多一点点。继父是一个有点名气的人物,叫罗性,字子理,而且还在朱元璋的政府里混了碗官饭吃。
不过,这继父是个很清高的人,脾气也不是很好,是非常严厉而孤傲的一个人。
我们的杨士奇同志跟着母亲住进了罗家,姓也改了,读过圣贤书的杨士奇年纪虽小,但内心估计是极不情愿的。算了,为了生存,也为了母亲,忍了吧。更何况自己还想读书,住进罗家,虽然得改姓,但吃穿不愁了,还有一个有点名气的继父,亲自教自己读书,很不错了。要知道,这在当时候,很多人求之还不得呢!
不过杨士奇同志是个很传统的人,他知道自己姓杨,而且时常怀念自己的父亲,尽管他父亲在他一岁半时就去世啦。但杨士奇是个很孝顺的孩子,这和他从小读圣贤之书,知礼义廉耻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杨士奇7岁那年,罗家举行祭祖仪式时,他居然找了个偏僻的角落,祭祀起他的父亲来。这一幕被罗性看到了,他很感慨,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有这般见识,不容易。
罗性被这个7岁的孩子感动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表扬了他,而且恢复了他的杨姓。语重心长地对杨士奇说:“孩子,你做得对,这么小就懂得祭祀祖先,是个孝子,我决定好好教你读书,以后你一定可以成为国家栋梁……”
本来杨士奇还很紧张,怕继父说他忘恩负义,吃老子的,穿老子的,居然还忘不了自己姓杨,没想继父却并没有责怪,更不会把他扫地出门,还对他这么好,瞬间感受到了父爱。
杨士奇被感动得稀里哗啦,赶紧对继父行跪拜之礼,眼泪哗哗地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罗性说:“不管我姓什么,您都是我的爹,将来长大了,我一定要孝顺您老人家……”总之,肯定是说了一番无比贴心的话。
从此,杨士奇在罗性的精心培育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可老天爷偏偏不愿意这么早就让杨士奇过上好日子。一年后,罗性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被贬到一个不知名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了,总之是自身难保了。
没办法,杨士奇的生活又坠入了低谷,不过他可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继续努力学习,他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的前途全在书里。
终于杨士奇长大了,干了份私人教师的工作,接着又在县教育局谋了份差事,勉强能吃饱饭了。可命运又和他开玩笑了,杨士奇同志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怎么回事,居然把教育局的章子给弄丢了。这还得了,按着明朝的法律规定,必须得坐牢啊!
这回杨士奇同志摊上大事了,可他也不是那种老实巴交的人,他可不想坐牢,那怎么办?跑呗!
杨士奇同志的决定是正确的,像他这种犯人,政府是不会花大气去抓他的,划不来,也犯不着,为了抓他还得发通辑令,还得各地政府配合,人力物力耗费太大。算了,你杨士奇跑了就跑了吧,咱们就当你喝多了,掉河里淹死了,或者走错路失踪了。
从此,杨士奇就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他这个流浪汉就靠写写字,教教书过日子,估计饿肚子是常有的事。不过,这都没关系,杨士奇同志早就习惯了,他一出生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那会还战火连天,他都挺过来了,何况现在还是青壮年了呢。
在流浪中,老天爷终于开眼,给了他一个机会。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朱元璋同志去西天两年多了,他孙子建文帝要招人编本书来纪念他爷爷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太祖实录》。
这下杨士奇的机会来了,他必须得去应聘,凭着过硬的学术水平,他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看到没有,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很多人碰到丁点困难就知道怨天尤人,受不得一点委屈,人家杨士奇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积极上进的状态,始终书不离书,刻苦学习,熬到34岁,虚岁36了,碰上个机会,就能牢牢把握,一举成功。
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有本事,迟早得扬名立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杨士奇从此抓住了救命稻草,由于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磨难。所以,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于权谋之道,城府极深,内圆外方。说白了,就是内心刚正不阿,但处事圆滑,能力很强,但为人低调。
他的能力和人品帮助了他,当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太子之争时,使他卷入政治漩涡而有惊无险,最终顺利保全太子朱高炽当上皇帝。个人前途也进入新的辉煌,成了皇帝的跟前的红人。
从此以后,他利用自己的才华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在一次又一次政治斗争中完美胜出。几十年为国为民,利用他的才华帮助仁、宣两位皇帝开创了仁宣盛世,国富兵强,百姓安居乐业,在天灾人祸面前,辅佐皇帝施仁政,为百姓苍生谋福利。
比如,他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等各种税收;清理冤假错案,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拔或推荐有才能的人,还提出罪犯的后代也可以考取功名,反动派的后代只要不再搞反动也可以到政府当官。
他为政府选拔了很多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就是在那个时候发迹的,他对待人才的胸怀是宽大的。比如:杨荣曾说过他的坏话,还告过他的状,但他却在杨荣有难时,有皇帝面前帮杨荣说好话,还请皇帝要宽待杨荣,杨荣也因此和他成为好兄弟,好朋友。
他的一系列建议都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可见其人格魅力也是很大的。其它的不说,让反动派的后代也有机会到政府当官,这种建议他也敢提,居然还能得到皇帝的批准,可见皇帝对他无比信任。
杨士奇一生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传奇的一生。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名垂千史,不过他也有遗憾,他的儿子杨稷不争气,干了不少坏事,终究被告翻了。
所以说,要保证家族常盛不衰,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重要。估计我们的杨士奇同志一辈子克己奉公,对儿子疏于管教,所以才出了这么个败家子。当然,他自己吃过太多的苦,不愿意儿子再受苦,所以娇生惯养的可能性也不排除。
总之来讲,这是个教训,不管自己是官一代,官二代,还是富一代,富二代,都要抓好下一代的教育,这个问题极其重要,否则就要小心辛苦一辈子,全毁在败家儿子杨稷手里,太不值,太悲催。
不过,无论如何,杨士奇是伟大的。在他的儿子被告了以后,明英宗并没有责怪他,怕他老人家受不了这个打击,还亲自到他家里去安慰他,在他老人家与世长辞后,给他风光大葬,赠太师,谥文贞。
让我们记住他吧,记住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在真理正义面前的刚正不阿,在大事大非面前的责任担当……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他坚持理想,决不放弃的精神,学习成事有道,行事有术的务实作风,学习他隐忍坚毅,宽容大度的胸怀气魄。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今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
杨士奇一岁丧父,四岁时随母亲改嫁同里罗性,字子理。罗子理当时举进士,为德安府同知。这样,幼小的士奇跟随继父、母亲一起到了德安。九岁时(1373,洪武六年)罗子理“因事坐累”,被免职并充军陕西(后来终于陕西),杨士奇母子回到了老家,一起恢复了杨姓。幼年的士奇是个极聪慧的孩子,平时他“偶对话多奇绝”。曾被亲友们称为“千里驹”。他学习非常认真,据载:士奇在书院“读书作字,心不外驰,诸生以弄事,百方挑之,未尝一顾。”由于战乱家贫,士奇没有书,所学的《四书》、《五经》、《左传》都是自己一笔一划手抄的。十五岁时,他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他不但在本县的碧溪、沙村教书,还游历到章贡郡的琴江县和湖北的江夏(今武昌)教书。
明建文元年(1399)正月,朝廷的征召命令改变了杨士奇的现实生活,并决定了他的后半生,这一机遇,使他的政治抱负有了得以施展的机会。据载:“是月,敕修《太祖实录》,以礼部侍郎董偏、王景为总裁官,太常少卿廖高逊副之,召国子博士王伸、汉中府教授胡子昭等。时杨士奇以布衣被荐,征为教授,方行,修撰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同召,俱授翰林编纂官;上复命侍讲学士方孝儒而总其事。”(《明通监·惠帝建文元年》)从此,杨士奇便从民间步入仕途。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不久,建文帝命吏部测试史馆的儒生,吏部尚书张沈看到士奇的试卷,称赞他说:“这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一般儒生。”于是奏请第一,授士奇为吴王府审理副,仍在史馆供职。成祖即位,改任编修,接着被选入内阁,掌管机务,几个月后进为侍讲。永乐二年(1404)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1407)进左谕德。他居官谨慎,从不私下议论朝廷政事。永乐七年,成祖巡察北京,临行前把一个重大而艰危的工作交给了士奇等人:他留下皇太子在南京监国,而命令士奇、蹇义、黄淮等辅佐太子。当然,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信任,可是不少事情往往又事关大局,不得不极其谨慎,士奇此时便有了展示他政治才能的机会。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忠诚,赢得了太子(即后来仁宗)的那种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再次北巡,仍留士奇辅佐太子。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永乐二十年改左春坊大学士。
仁宗即位(1424年),升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仁宗在便殿召见蹇义和夏原吉两位大臣,议论朝政。士奇正好去晋见,仁宗对两位大臣说:“新任华盖殿大学士进来,必有好的意见,你们不妨一起听听。”士奇说道:“前天下了诏书,减少宫延供应物资,今天惜薪司却传旨照样征集红枣80万斤,与前天所下诏书不一致。”仁宗立即传旨减少一半。
有一次,仁宗征求杨士奇治国施政之策,杨士奇大胆上奏:“皇上要广开言路,废除诽谤罪。知民情、察民意,是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仁宗接受他的建议,设立“宏文阁”,下诏群臣“求直言,言时政阙失”,基本上做到了言行一致。一日上朝,仁宗将一本歌颂皇恩浩荡、太平盛世的奏章让大家传阅,群臣都阿谀附和,声声喝彩,蹇义说道:“陛下即位以来,所行的都是仁政,百姓再没有科敛徭役之苦,现在真是治世呀!”惟杨士奇有“杂音”,他说:“虽然陛下恩泽天下,但因多年国兵,百姓颠沛流离,疮痍未平,温饱难得,不休养生息数年,何能四海升平?”仁宗赞同杨士奇的看法,批评吏部尚书蹇义等人说:“朕待卿等以至诚,希望能匡正辅佐,只有士奇曾五次上奏言事,而你们只会歌功颂德,难道朝廷没有一点阙失?天下真的太平了?”他认为士奇这人忠诚可嘉,便又升他为少保,然后赐他与杨荣等每人一枚刻有“绳愆纠缪”的银章,以示自己的纳谏决心。
杨士奇出身寒门,有三十多年的平民生活经历,深知民间疾苦。为相之后,常以国计民生向皇帝进言,引导皇帝采取一些“宽政恤民”的积极措施,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宣德五年(1430),许多地方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宣宗召士奇商议下诏宽恤,免除灾区的赋税及欠官方亏额。士奇又请求将过去所欠赋税和薪刍钱一并免除,并减免官田租额,平反冤狱,淘汰工役。宣宗一一采纳。
宣宗死后,英宗继位,年方9岁,太皇太后秉政。太后推心置腹地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军国大事都派人先到内阁请“三杨”商议,提出意见,然后才作决定,史称“政归三杨”。
正统初年,士奇就说:“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在这里,杨士奇充分估计到瓦剌和阿鲁台入侵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他不但警告了英宗,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军事措施。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的远见。当时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王振挑唆英宗打击正直大臣,随意将大臣逮捕治罪,并阴谋攻倒杨荣,士奇从中劝解,才得以保全性命。不久,杨荣病逝,杨士奇和杨溥逐渐被孤立。再过两年,太皇太后病死,宦官王振势力日盛,大作威福,百官稍有不合意,就逮捕治罪。杨士奇年老力衰,无力制服王振。士奇病故后,瓦剌兵在也先的统领下果然侵犯边境,王振鼓动英宗亲征,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兵败被俘。
杨士奇遇事谨慎稳重,知人善任。他当国四十一年,位居宰相,实力不可谓不雄厚,资格不可谓不老,但他提拔人从不以结党营私为目的,处处出以公心。他常说:“天下万世之事,当以天下世人之心处之。”正是因为有这样广阔的胸怀,正派的作风,他才能不断地识别和发现人才,并大胆举荐之。史称他“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来识面者。”(《明史·杨士奇传》)。由于他贯彻的是一条“任人唯贤”的路线,所以由他推荐或提拔的人,都在各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名臣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他举荐的。于谦本来只是个官位较低的监察御史,论资历可谓浅矣,但是士奇却独具慧眼,看出此人才堪大用,于是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于谦马上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负责巡抚河南、山西,史称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发淮安
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明代:杨士奇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云。
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上早行
明代:杨士奇
汉阳矶上鼓初稀,烟柳昽昽一鹊飞。
乘月不知行处远,满江风露湿人衣。
十六湾
明代:杨士奇
湘阴县南江水斜,春来两岸无人家。
深林日午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
鄂渚赠别图送人归庐陵(二首)
明代:杨士奇
鹦鹉江中红树,凤凰城里青山。
借问来游几日,秋水兰舟独还。
鄂渚赠别图送人归庐陵(二首)
明代:杨士奇
客游黄鹤矶畔,家住金鱼浦前。
心似波间明月,随君先过螺川。
韵陆伯阳林塘晚咏兼简雷道夫 其一
明代:杨士奇
金门趋讲罢,西园日暮时。繁阴交杂树,轻浪散清池。
玩芳因坐久,延月却归迟。还与同袍侣,携手咏新诗。
韵陆伯阳林塘晚咏兼简雷道夫 其二
明代:杨士奇
高居傍城阙,隙地富园林。天风下修竹,锵锵韵玉琴。
浮觞清沼曲,憩石碧梧阴。别有闻佳咏,因之仰素心。
乐堂
明代:杨士奇
草色荫松门,青山绿树村。种蔬成小圃,饮水必澄源。
每究贤人乐,时同静者论。穷通自有分,非为薄华轩。
海生诗为临海令作
明代:杨士奇
作县临东海,当年眺览中。水云连浩渺,心境合昭融。
已惬观澜趣,还思作楫功。有才终利涉,非比望洋同。
高巨川挽诗
明代:杨士奇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
善乐堂
明代:杨士奇
家惟经籍富,数世坐丘园。善乐承先训,心清味道言。
穿林无曲径,引水得澄源。旦暮悠然处,南山正对门。
贝教谕容与轩
明代:杨士奇
金川带玉笥,此地托幽轩。旦暮无尘事,弦歌近县门。
傍花晴散帙,延月夜开樽。容与存吾道,长令学者尊。
舒有常知县赴永春
明代:杨士奇
幸际文明世,谁甘畎亩民。再来趋北阙,九月赴南闽。
红树吴门郭,青帘海上津。有才当抚字,卓鲁亦何人。
赠魏将军
明代:杨士奇
铁马载雕弓,身轻百战中。圣朝初偃武,高爵竟论功。
带镂银花白,衣裁绣锦红。西清五云下,长卫大明宫。
高邮
明代:杨士奇
四顾无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
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
过武城县
明代:杨士奇
河上皆民舍,波光映苇扉。青裙沽酒过,白发载鲜归。
仓廪丰年积,弦歌古俗稀。征帆未可住,还逐暮云飞。
任丘道中
明代:杨士奇
霜柳未全稀,风沙不住飞。居人过驿尽,猎火隔河微。
客路冲寒景,天恩恋禁闱。金台行渐远,回首思依依。
次景州遇李颀给事吕文质进士
明代:杨士奇
下马郭西村,萧条尽掩门。荒城明落景,独树出平原。
野水条侯墓,寒芜董氏园。閒因访遗事,邂逅故人论。
过济宁
明代:杨士奇
闾井皆临闸,郊原四望平。横峰连岱岳,分水向彭城。
笳鼓屯千骑,舟车会两京。沿洄未能住,俱是重王程。
挽卢侍郎 其一
明代:杨士奇
三十趋京国,同时复有谁。贵为祈父佐,长在缙云司。
物化嗟何速,神游不可知。凄凉山浦侧,千古葬灵輀。
卢侍郎 其二
明代:杨士奇
无复相逢处,相思每独哀。真成雕鹗奋,忽殒栋梁材。
草露晞还落,河流去或回。空馀一片月,夜夜照中台。
张鸣玉赣州知府
明代:杨士奇
北阙捧恩荣,西江戒驿程。悠悠驱五马,冉冉度双旌。
政得虔人爱,心如赣水清。崆峒千丈碧,应勒使君名。
胡元节广西宪使
明代:杨士奇
骢马赤茸鞦,临岐嘶未休。朝廷用儒雅,风纪得才猷。
天远三湘外,霜含八桂秋。贪渔嗟薄俗,表率在名流。
度清流关
明代:杨士奇
地险雄江北,崩云乱石高。古人成败远,行客往来劳。
雾壑疑藏豹,风林讶啸猱。五年重过此,霜点旧青袍。
知州清省居 其一
明代:杨士奇
白发滦州守,邦畿久著称。心清何所似,皎洁玉壶冰。
数米功难致,烹鲜道可凭。从知清净理,未愧古人能。
知州清省居 其二
明代:杨士奇
廨宇清如水,时平案牍稀。阶前幽鸟下,帘外白云飞。
易简民从化,廉平吏息机。鸣琴过日夕,玩月澹忘归。
所寄示康甥荣
明代:杨士奇
旦暮圜扉下,清羸念尔身。闭门堪避俗,省事足怡神。
药里时常检,书灯夜少亲。亦知相念切,来问勿频频。
题刘士皆云林小画
明代:杨士奇
春雾晓初收,春山翠欲流。林霏疑雨润,岚彩近天浮。
故里三华麓,当年一叶舟。看图浑彷佛,虚负水亭幽。
池彭母挽诗
明代:杨士奇
七十人间世,婺居四十馀。冰霜明妇节,灯火课儿书。
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