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怀念“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校友
沈世恩
“今日我为母校而骄傲,明日母校因我而增光”。这是杨嘉墀对母校的赞美和对未来憧憬的真情抒发。
1919 年7 月16 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县(现为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嘉墀,观其名,释其义。“嘉”者美好也,“墀”者台阶上面的空地也,意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经过努力登攀才能踏上美好的境地。事实也确实如此,杨嘉墀院士为祖国、为人民孜孜不倦、勇于攀登的一生,真实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赤胆忠心为祖国
杨嘉墀于1937 年考进交通大学,同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繁华的大上海变成了沦陷的“孤岛”,这段惨痛的经历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1941 年,杨嘉墀大学毕业后到西南联大担任助教,后被推荐到中央电工器材厂研制载波电话,并做出了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中央电工器材厂推荐他参加留美实习生考试,他一考即中,于1947 年进入美国哈佛文理学院学习,1949 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宣告成立,归心似箭的杨嘉墀申请回国,却受到了美方的无理阻挠。无奈之下,杨嘉墀应聘到宾西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
1950-1956 年,他先后被聘任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副研究员和洛克菲勒研究所(现为洛克菲勒大学)高级工程师,参与研制高速模拟电子计算机,主持研制了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和高阻自稳零直流放大器,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研究相结合,创造了医学电子学这门学科。在美期间,杨嘉墀成功研制了一台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从而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1956 年,中国留美科研人员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他投入到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中去,以实现其早年立下的工业报国、兴国、强国之志。
殚精竭虑干事业
杨嘉墀回国后就积极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18 个发起国家成员之一。1958 年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和人才培养。同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空间科学技术,回国后和其他团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被采纳,推动中国60 年代初期的探空火箭发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配合国防建设,1959 年起杨嘉墀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力量开展了自动化检测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用于火箭发动机试车的高温压力计、涡轮流量计、晶体加速度计和火焰温度计等仪表。
1960 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研制热应力加热加载测试系统的任务,所里指定杨嘉墀负责总体设计。经充分论证,他提出了程控前馈加热方案、程控液压加载方案和以半导体晶体管模数转换器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系统,整个系统的试验样机于1963 年通过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的鉴定,圆满完成研制任务。1962 年杨嘉墀参与中国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自动化试点项目,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使中国工业过程控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63 年,在研制核爆炸试验用测试仪器任务中,杨嘉墀负责技术抓总工作,提出了采用反馈式光电倍增管线路的大量程温度计方案和采用变磁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方案。他和参与这项工作的科技人员一起加班加点,于1964 年3 月完成研制工作,为同年10 月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及后来1965、1966年的两次原子弹试验的顺利进行作出重要贡献。
1965 年,杨嘉墀提出了“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方案,坚持上天前充分进行地面仿真试验的必要性,经过不分白昼黑夜的各种大型试验,该系统顺利完成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飞行试验。1975年11 月26 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太空游子”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当时只有美国、苏联掌握卫星收回技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将决定卫星能否成功返回。当卫星运行到第7 圈时突然出现问题:因气压下降过快,卫星会因氮气耗尽而提前返回,当时钱学森紧急召集杨嘉墀等近10 名专家研究对策。多数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3 天后返回是不可能的,主张早些收回。但如果此时召回,卫星落点将会改变到人口密集的河南西部,这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平素沉默寡言的杨嘉墀语出惊人,经测算认为卫星运行3 天后收回没什么问题。一向决策有度的钱学森果断拍板:向中央报告,卫星按原计划3 天后返回。29日,卫星成功回收,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3 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75-1987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10 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高瞻远瞩谋发展
1983 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旨在加速发展高科技,把控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未来,杨嘉墀得知后深受震动。在科学家王大珩的倡议下,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4 人于1986 年初联名致信党中央,呼吁中国经济建设不仅要着眼近期效益,也要为“四化”建设打好基础,提出了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思想。这封信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3 月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随后国务院主持制订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并制订了具体纲要。这一纲要描绘了中国7 个高技术领域在本世纪内的发展蓝图。杨嘉墀一直在为这个计划中的几个领域,特别是航天领域的执行献计献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并实施产业化已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 计划)实施5年后,1991 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杨嘉墀不仅倡导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研究,并十分重视和积极宣传。为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于2001 年初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加速和完善高技术产业化体系建设及政策措施研究》的任务,杨嘉墀担任课题组高级顾问。在研究过程中,他强调高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对于高技术成果,主要是形成发明专利,强调加强高技术成果发明专利申请力度。他后来指导有关人员将该课题报告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编写成《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顶天立地作贡献
作为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以其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用扎实的知识功底,渊博的知识面,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一生为国家的安全、发展、繁荣,做出了“顶天立地”的贡献。
所谓“顶天”,就是他的工作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所谓“立地”,是他心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
由于成绩突出、贡献巨大,杨嘉墀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等表彰和荣誉。1990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杨嘉墀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的身上始终闪耀着“两弹一星”精神。2016 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 周年,是杨嘉墀回国60 周年、逝世10 周年纪念,又恰逢母校建校120 周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怀念“两弹一星”元勋、交大杰出校友杨嘉墀。我们要传承好他的精神,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争创一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转引自《西安交大报》第912期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