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记者致电祝贺杨树锋教授,他淡然地说:“这更多地反映了对浙大和我们团队的认可。”
杨树锋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他率先提出“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这一新理论不仅有助于厘定古板块边界,还帮助人们理解花岗岩共生矿床的分布规律,意味着能够指导人们发现钨、锡、铜等重要金属。他和研究团队还丰富了大陆内部构造变形理论,为我国在新生代冲断带深层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勘察所证实。
杨树锋的工作室里除了花岗岩和火山岩,别无多物;有人形容他的长相也如岩石般质朴、沉稳。搞地质工作离不开野外考察,对杨树锋来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在风沙肆虐的西北大漠、在华南潮湿多雨的丘陵,杨树锋都留下坚实的脚印。
承担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火山岩研究”时,杨树锋和同事们深入那一片不毛之地,最终提出一整套古生代火山岩成因新理论,揭示了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为找油和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此后,人们果然发现塔里木盆地蕴藏着巨大石油资源。
“出野外”是项极艰苦的工作。数十年来,杨树锋的很多个春节都是在野外或外地实验室度过的,甚至连儿子出生时,他也在野外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有一次在广东野外,为了一个花岗岩剖面,杨树锋凌晨4时多骑自行车出发,赶到剖面后连续工作,下午背着几十公斤样品,沿崎岖的山路回来,直到晚上6时多才吃上当天第一顿饭。他还遭遇过险些被雷击中和滑下山坡的危险。
电话里听记者提起这些事情,杨树锋忙说,野外考察没有人们想象得这么辛苦,危险也是偶发的——可别把年轻人给吓跑了呀!
在科研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杨树锋非常关心、时常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培养地质学人才。一次,他带学生参加野外考查,队伍主力是研究生和教师,其中一位本科生对很多基本概念、现象都不熟悉。杨树锋就陪着他,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补课”,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看到学生豁然开朗的表情,杨树锋心里喜滋滋的。边上的人看了,又是惊讶,又是敬佩。杨树锋还在浙大率先开出全校性选修课“地球科学概论”,向全体同学普及地球科学基础知识。他讲课生动,形式又活泼,选课人数超出预定的一倍。
之所以这样诲人不倦,实在是因为“地质学太重要了!找矿、找油,都离不开这门学问”。电话里,杨树锋兴奋地阐述地质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地质事业。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杨树锋是一个“永远没有架子的人”。学校里一位门卫师傅儿子得病,听说一种草药有疗效,向杨树锋求助。杨树锋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在杭州植物园里寻找草药并寄给他。2011年,杨树锋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他获奖第二天就捐出了全部奖金。
杨树锋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坚持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不会因获评院士而有变化。
杨树锋[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杨树锋,1947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浙江绍兴。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 。 1975年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1981年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89年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13年获得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树锋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研究领域为大地构造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
2019年4月22日,墨水河编发于文登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