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建祠时间、地理位置、格局规模
贺州杨氏总祠坐落在贺街镇河西街,现城厢小学大门右侧。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砖木结构,占地约一亩,祠堂里祀奉着杨氏一代圣贤三十五世祖震公,故亦称为“杨震公祠”。
清朝光绪初期,贺、钟(含富川)昭三县杨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震公,弘扬其廉洁守正的高尚情操,传承其“四知”清白家风,在各县乡知名人士的主持下,筹集钱款,在贺街择吉地兴建了一座“杨震公祠”,以供族人祀奉,并议定每年九月九重阳节为“祭祀”日。为了可持续运转祠堂的祭祀以及奖励学子和其他事项活动,族人筹资购买了田产收租以供费用,并议定各项规约,由杨伯贞撰稿,刻碑镶于祠堂壁中。到了民国时期,贺街建县,贺县党部和法院亦择吉兴建在杨氏宗祠的左右两侧。时至1971年,杨震公祠被城厢小学拆除改建为教工宿舍。

贺州杨氏各地各支系族人为了纪念其支系先祖,在不同时期都兴建有祠堂,但因版幅局限,本文谨述纪念“云岫公”的贺州(公会)杨氏宗祠。
贺州(公会)杨氏宗祠位于昭平县凤凰乡大同村境内,始建于嘉庆末期,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贺州三县两区杨氏各支系大部是云岫公一脉相传,各支系的先祖均于元、明、清时期,陆续自粤、湘迁贺州以乔木,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裔孙们虽是常怀祖德、笃念宗功,然,春祀秋嘗之期,因发祥各自,未有统一祭祀先祖之场所,故或设家祠祀奉,或当空祭拜,以致敬祖难、习仪难、睦族亦难!故杨氏族人久盼共建一大宗祠,以俻尊祖、敬宗、睦族之三善,迫切之心,犹如久旱望甘露也!
幸有公会犀牛头寨开基祖汉开公,其独具慧眼,察识本寨对河之风水宝地,遂向邻族友人买得此地。时至清朝嘉庆末期,振臂倡议建祠,当地杨氏不分支系群起而应,聚集一百零陆位贤能志士,捐资筹款,聘明师格度吉向,建就了上下三间颇具规模的“杨氏宗祠”,供奉着杨氏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三十五世祖震公、妣邴氏,六十四世祖云岫公、妣欧阳氏、王氏等祖牌。

宗祠建就后,自道光四年起至十四年,杨氏族众筹资购置了粮田八十二工(古面积单位),出租收粮,以资祀奉先祖、供元宵照丁、奖赏族中书生。道光十九年,族众议定刻碑立约,永世践履。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学徵公(汉开之子)、伯贞公(贡元进士,公会田寮岗寨人)等贤士族众,悯及本宗支无祀诸游魂浪魄,集资扩建了两边横屋,设立“义祠”以安抚,并续购置粮田出租,以补公用。
时至公元1986年,宗祠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族众于心不忍,举石排寨尊长育才公为首,主持集资修缮。然本祠乃泥砖筑墙桁瓦盖顶,历经了二百余年的寒暑风霜,已木朽墙颓(见下图),无法玉行其礿禘尝蒸之仪,有失奉先思孝、敬祖敦伦之精神!

公元2012年8月,以杨太忠、杨其铎、杨立华等牵头,组成“建祠理事会”,筹集资金四百余万元兴工重建,祠堂主体扩建为上下五间两横屋,面积六百八十余平方米,修建了两千余平方米的广场,修筑了宽敞的道路和四千余平方米停车场,完善了祠堂的附属设施,历经三个春秋告竣重光。本宗祠集人文文化、国学文化、宗族文化、宗祠文化、建筑文化为一体,具有祭祀先祖、弘扬祖德、笃念宗恩,勉励后人、商议族事等综合功能,为贺州杨氏史册添上了光辉的一页!
杨氏宗祠在格局、结构以及装饰文化上都别具一格,内涵丰富。
在祠堂正面不远处望去,整座祠堂在半圆形大广场的衬托下,更显得大气端庄(见下图)。广场中线的边沿上安放着一座石雕香炉,香炉后面的石桌上铺放着一本翻开页面的书本,书页上镌刻着“勤耕苦读”四个字。从表面望去,祠堂青砖碧瓦,屋脊上栋雕塑着“双龙戏珠”,下栋雕塑着“双凤朝阳”、“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图案。

宗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在本祠堂上可见一斑。
祠堂大门额上书“杨氏宗祠”,对联为“弘农绵世泽;清白振家声”。左横屋小门额为“忠孝清廉”;对联是“清廉济美昭先德,忠孝传芳泽后昆”。右横屋小门额为“伦理纲常”;对联是“遵伦理怀思不匮;重纲常明德维馨”。

大门两边耸立着一对实心一体的圆形石柱,直径40公分高4米余,正面用行书雕刻着一幅对联“质直立乾坤,力固鸿基,永作千秋砥柱;勋高光日月,身肩重任,长扶万代纲常”。
祠堂大门两边的墙壁上,镶嵌着四幅宽3.8米高2.8米的大型石板浮雕画,从左边起排列是“万里长城”、“西岳华山”、“梅州风情”、“贺州风光”。大门左墙角石柱雕刻的上联为:“洪洞发源,华阴绪业,衣冠璨璨垂千载”;与其旁边石雕画“西岳华山”相配。右墙角石柱雕刻的下联为:“钱塘衍派,梅县开基,瓜瓞绵绵遍九州”;与其旁边石雕画“梅州风情”相配,寓意甚为得体。
大门两旁墙壁上镶嵌着“岳母刺背”、“桃园结义”、“苏武牧羊”、“观荷赏月”、“梅、兰、菊、竹”四大君子、“福、禄、寿”三星拱照等的浮雕画,大门两边有雄狮与大象雕像在把守。
迈进宗祠大门,一眼望去,里面雕梁画栋,石柱林立,关键位置的石柱上都镌刻着对联。上厅檐口正中石柱上的对联为:“祠开贺邑,喜宗亲同德同心,丕振千秋事业;堂纪弘农,蒙先祖赐祥赐福,昭承万代渊源”。在这对石柱的内侧,还雕刻着一幅表述杨氏显赫人物的长联“杨国受三封,臣清四世,名齐三喜,威震三关,阁入四朝,卓著功勋千古在;诸侯承四袭,位擢三公,金畏四知,诗称四杰,雪深三尺,恢弘德业万年流”。
正厅后座是神龛,整座神龛呈三进宫殿式结构,都是用樟木精工细琢雕刻而成,神龛图案,龙飞凤舞,鸟语花香,紫气缭绕,描金彩漆,熠熠生辉。神龛正中的三个平台上,安放着三座祖牌(原供奉的先祖)。神龛门旁雕刻着一幅对联“经纶盖世承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在神龛两侧的隔墙面上,用又弧形板材雕刻着一幅对联“春祀秋嘗,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宗世代源流”。祠堂上下厅屋顶的左右“山头”下,分别镶嵌着一幅四、五米长的撑樑对联,上厅为:“木本系弘农,一脉共承,溯历代,文丞武尉,将相英豪,治国安邦,伟绩丰功昭史册;家风传清白,四知同守,看今朝,叶茂枝繁,人才俊杰,光前裕后,雄心壮志谱春秋”。下厅为:“富贵戒娇,须德孝忠廉务任几端,方可谓荣宗耀祖,诗书崇尚,但农工士贾宜专一业,始能称孝子贤孙”。
神龛两边的墙壁,镶嵌着一世祖杼公、二十三世祖伯侨公、三十五世祖震公和六十四世祖云岫公四位先祖石板影雕画像。四周内壁上镶嵌着用米黄色瓷砖雕刻的“祖德颂、族训、人生格言”、杨成武将军亲题的“弘扬震公精神”、杨氏历代侯爵、帝王,宰相、状元、将军名录,帝王、杨震、杨时等思想品德、功勋业绩简介,还有贺州市杨氏各支脉、各村寨支系线谱图以及用瓷砖烧制宗祠原貌图。
杨氏历代人文文化、宗族文化、宗功祖德、渊源流派、脉络世系、贺州分布,在此一览无遗。
杨氏宗祠,位于昭平县凤凰乡大同村境内,二百余年前,犀牛头寨开基祖汉开公独具慧眼,先租后买此地,至清朝嘉庆末期又主持筹资兴建。溯其龙脉源于姑婆山麓,绵延起伏几十里,分龙岔脉到吉地,横龙结穴,形如螃蟹,栩栩如生。堂前罗带河水长流,四周青山起伏环绕,左有凤凰来朝,右有犀牛守望,狮象把持水口,骏马玉印昭彰,实乃旺族之吉地也!原为泥墙瓦盖的建筑奈何不了二百余年风霜雪雨的侵袭,已经木朽墙颓,破烂不堪!今天,重光后的杨氏宗祠,犹如一部“史记”,神龛祖牌、石雕画饰、对联诗文,都记载着我们杨家久远的历史和人文文化,寄托着我们杨氏家族对更好未来的期望,欲知详情,请听我一一道来。首先,看看祠堂前面的广场,它犹如一把张开的大扇,2000余平方米的扇面上,用淡红和墨緑的花岗岩石板分格铺就,显得美观、有序、大方。祠堂大门正对的扇沿边上,安放着一座石雕香炉,此举突现出了我杨氏族人对天地神明的敬重。香炉后面的石桌上,铺放着一本翻开页面的书本,书页上镌刻着“勤耕苦读”四字,郝然地跃入奉香者的眼帘,“座右铭”般地勉励着我们杨氏族人。内涵更为丰富的应数祠堂前面墙上的四幅大型浮雕画(宽3.8米高2.8米)以及大门两旁的各式浮雕画,该画是福建省惠安石雕工艺厂师傅用当地的“福建青”石材精工细琢而成的,但在题材上我们却另下了一番心思。那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画面,展示出我们祖国之坚强和伟大,万里长城永不倒!训示着族人要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有国才有家。奇峰天险的《西岳华山》是我们先祖祖伯侨公避难之所,亦是开基立业之吉地,其后裔世居华山脚下。“关西夫子”杨震公就在华山脚下的“牛心峪”,设降帐、开馆教学授徒。华山脚下的杨氏先祖们,在秦汉时期,创建了辉煌业绩,成就了“弘农”杨氏名门望族。别具一格的《梅州风情》画面中,较典型地体现出梅州客家民居风情,背靠大山龙脉,门前小桥流水,竹木掩映,鸟语花香,别有一番山清水秀之情趣!梅州,是我们先祖云岫公的开基福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贺州风光》一画,缩影地展示出我们贺州市的时代风貌,广场的“灵峰山、马鞍山”与点灯寨的“笔架山”,左右而立,彰显出“文武双全”!国宝“麒麟尊”肃立在广场的西边,里面却隐藏着贺州古老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镌刻着“和谐贺州”的大型黄蜡奇石,座立在广场的东边,与“麒麟尊”形成了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遥相呼应!上空鸟儿展翅飞翔,地下草木郁郁葱葱,呈现出贺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期望着我们杨氏家族文武双全、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祠堂大门两旁墙画上有精忠报国的《岳母刺背》;有真情正道的《桃园结义》;有为国守节的《苏武牧羊》;有夫唱妇随的《赏荷观月》;还有《梅、兰、菊、竹》四大君子------等等,恕不详述。每幅幅石雕画,都镌刻着一个个典故,一段段历史,饱含着深远的、重大的意义。一幅幅《福、禄、寿》三星拱照,一方方《丁、财、贵》百吉齐临,富贵荣华光后裔,吉祥如意满门庭。把守在大门两旁的“雄狮与大象”,则寓为左思(狮的谐音)右想(象的谐音),意在教育族人凡事须“左思右想”,也喻为我们族人有思想、能成大器!站在宗祠外右边的高地上,翘首回望祠堂屋顶,上栋“双龙戏珠”、下栋“双凤朝阳”、“百鸟争鸣”,一派龙凤呈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景象。走近祠堂大门前,且见用“印度花”岗岩雕刻的“杨氏宗祠”、“弘农绵世泽;清白振家声”描金楹联,庄严地镶嵌在大门边上,坚铮地展示出我们杨家的“祖德”与“家风。双手推开大门,抬脚迈进祠堂,一眼望去,里面雕梁画栋,石柱林立,除了陞龛前四根榄柱以及大门口的门户柱是圆形的,其余全部都是四方的,奇怪么?不,这里面有着大学问呢!千百年来,客家人为了开拓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向外地迁徙,人们要想在一个新地方里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里的习俗和文化,融入这里的社会。故此,先辈们慢慢地积累经验,总结成一条真理:为人处事须方圆,欲成方圆必定有规矩!那为什么大门口前的一定是圆的,里面却是四方的?这里还有一番道理呢!意思是说对外处事要灵活(圆滑)才有成就,对内治家要严格(方正)才能兴旺。且外圆内方乃铜钱之形,岂不是“内外成财”也!那位于陞龛前的四根两头小中间大“榄柱”的含义,那就不用解释了,如果一时明不了的话,就慢慢琢磨琢磨。柱子,不单是作支撑用,而在上面雕刻些龙凤、花草、吉祥如意之类的图案,还会收到美观、风雅的效果。而我们杨氏宗祠更是利用这些柱子,刻上对联,以记载我们杨家的历史和人文文化,可达到弘扬祖德、勉励后人之目的。欲知一二,容我略作介绍。站在广场看祠堂,首先着眼的是大门口两旁的一对圆形石柱,高4米余,直径近40公分,正面用行书体雕刻着一副对联:“

这是我们的前辈学者用拟人手法而作的,含义明了,铿锵有力。大门左墙角石柱雕刻的上联为:“洪洞发源,华阴绪业,衣冠璨璨垂千载”;与其旁边石雕画《西岳华山》相配,右墙角石柱雕刻的下联为:“钱塘衍派,梅县开基,瓜瓞绵绵遍九州”;与其旁边石雕画《梅州风情》相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画、联中已把我们杨姓的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与功绩告诉了族人,山西洪洞,是我们肇姓鼻祖杼公的发源地;陕西华阴,是我们先祖的发祥地;浙江钱塘是五十八世祖承休公随任而定居之福地;广东梅县,是我们先祖云岫公的开基地,我们杨氏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遍布九州。接下来我们的眼光再回到祠堂里面,进得大门,天井四周的石柱全部都刻满对联,最先跃入眼帘的是上厅檐口正中的石柱,雕刻着一副“藏头”对,曰“这里首先介绍了重建祠堂的因和果。在这对石柱内侧,又雕刻着一副长长的对联,曰:“杨国受三封,臣清四世,名齐三喜,威震三关,阁入四朝,卓著功勋千古在;诸侯承四袭,位擢三公,金畏四知,诗称四杰,雪深三尺,恢弘德业万年流”。更清楚地描述了我们杨姓的发源及历代名显先祖的功与德。这原本是广东老宗祠著名的对联,为了适应本祠堂所用,经建祠委文史组修改而成,本意仍在。绕过天井,来到神龛前,只见整座神龛呈三进宫殿式结构,全部都是用樟木精工细琢雕刻而成,神龛图案,龙飞凤舞,鸟语花香,描金彩漆,富丽堂皇。神龛正中的三个平台,庄严地安放着三座祖牌,上为“杨氏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神位”;中为“三十五世祖震公、妣邴氏夫人神位”;三是“六十四世祖云岫公、妣欧阳氏、王氏夫人神位”。神龛门旁雕刻着一副对联,曰:“经纶盖世承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千百年来,这副老对联“座右铭”般地勉励着我杨氏子孙后代。在神龛两侧的隔墙面上用又弧形板材雕刻着一副老对联:“在这里留下了千年古训:子孙后代,春秋两季勿忘祭祀先祖,昭昭穆穆继序杨氏源流。侧过身来抬头望望祠堂上下厅屋顶的左右“山头”下,分别镶嵌着一幅五米余长的对联,它是用弧形的板料雕刻而成,红底金边黑体字格外显眼,这就是祠堂的“撑梁对”,何谓“撑梁”?即人之“腰骨”是也。“腰骨”不坚,无能为也!所以,祠堂的“撑梁对”就是要展示我们杨家历代显赫先祖的丰功伟绩和激发子孙后代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请看上厅左右“撑梁”对书:“木本系弘农,一脉共承,溯历代,文丞武尉,将相英豪,治国安邦,伟绩丰功昭史册;家风传清白,四知同守,看今朝,叶茂枝繁,人才俊杰,光前裕后,雄心壮志谱春秋”。诸多意思,在此两联中已经得到了尽情的抒发。祠堂天井四周的石柱对联分别为:“讲完对联,我们再欣赏欣赏祠堂的内饰文化。本祠堂是上下五间加两横屋构成,除下厅左右两间库房外,余为框架结构,以显宽阔明亮,四周的墙壁亦为装饰提供了宽敞的场所。根据传统规矩,结合墙面形状、尺寸以及“内饰文化”的内容,我们作了精心的设计。上厅主壁的五面墙除中间安装神龛外,余下四面墙壁,我们将杼公、伯侨公、震公、云岫公四位先祖雕像(用影雕技术雕刻在石板上),按辈分顺序镶嵌在神龛两侧的墙面上。“祖德颂、族训、人生格言”,还有杨成武将军亲笔题词“弘扬震公精神”原迹,一并镶嵌在左边第三幅墙壁上,使子孙后代都能了解我们先祖的功德,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谱记亦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贺州市杨氏各支脉、各村寨支系(主要刻录本祠属支系)及分布情况,用瓷块雕刻制成一幅大图,镶嵌在右边第三幅墙壁上,使宗亲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各村寨祖源的来龙去脉,为寻根溯祖、厘清血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紧接在支系图右侧墙上,就镶嵌着各村寨宗亲在重建宗祠中所捐人丁款芳名碑,正好与支系图相接,真可谓是“血脉相连”也!为了缅怀先祖之功德,我们将杨氏历代侯爵、帝王,震公品德功勋、时公思想业绩,整合为一个板块;把杨氏历代宰相、状元、将军(上将)名录、简介整合为一个板块,一并镶嵌在上厅的左边墙壁上,以供族人了解我们杨家的历代名显。老祠堂虽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我们不能忘记它过去的辉煌。因此,我们特将宗祠原貌、神龛原貌烧制成瓷砖彩画,把老碑志翻新雕刻,一同镶嵌在左边廊子的墙壁上,使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老祠堂的历史。此次的宗祠重建,得到了本祠属裔孙的全力支持,他们不分行业,男女老少,不遗余力,捐资献策,特别是得到了在南宁、柳州、桂林、贺州等地经商及其他行业宗亲大额捐款的支持,裨使我们的宗祠顺利告竣和庆典圆满成功。为了铭记他们的功德,特将其芳名、简介一一镌刻,镶嵌在下厅的墙壁上,百世流芳!2014年10月18日,贺州杨氏宗祠重光盛典。这次大会已经过去五年啦!这些照片虽然我今天才看到,但我目睹这些照片仍旧感到很激动。很受教育。祖德宗功时数千载,子孝孙贤福寿万年!欣逢盛世,豪情满怀!




广西杨氏联谊会杨再林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