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的第一个太尉,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邪恶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四世太尉”,遂使弘农杨氏,扬名天下。唐末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世家。杨信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精忠报国,一脉相承。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在我国历史上,杨氏家族以东汉弘农杨氏和北宋杨家将最为著名。弘农杨氏以杨震为代表,“四世三公”,扬名天下;杨家将以杨业为代表,抗辽卫国,名垂青史。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精忠报国,一脉相承。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人民群众特别是杨氏族人中广为传颂。
一、杨震与弘农杨氏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然而,弘农杨氏又是借助于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家族,就没有弘农杨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此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河南修武),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即杨震的曾祖父。
杨忠,字孟兰,安平顷侯,有子名谭,安平侯。有二子:宝、并。杨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非常用功,习《欧阳尚书》颇有造诣,远近闻名。时值西汉末年,哀、平两个皇帝,昏庸无能,都不理朝政,纲纪败坏,忠*不分,他不愿出仕为伍,便隐居起来,专门教授生徒。后来王莽篡权,做了新朝皇帝,他更是不肯露面。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与龚胜、龚舍、蒋翊三人俱被王莽征聘出来做官。他闻讯后,便逃走得不知去向。东汉中兴后,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清高气节,曾经特别嘉奖他,并且派了自己坐的车子,去请他出来做官。他因年老体衰不能进京,老死于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三朝,被杨姓尊为弘农杨氏始祖。他自幼继承家学,攻读其父所习的《欧阳尚书》,他“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造诣很高,时称经学世家,“关西孔子杨伯起”,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学家。杨震出名后,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在其家教授生徒达二十多年。州郡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被他婉言谢绝拒绝。《续汉(志)书》载:“教授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杨震到了50岁才开始做官,四迁至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杨震做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以前他在荆州剌史任内举茂才时由他举荐的王密,正担任昌邑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杨震毅然拒绝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荐你为茂才;而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官?你这是干什么?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非常羞惭地拿上黄金谢罪走了。从此,杨震遂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而扬名天下。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他谆谆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出门的时候,要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应当购置些产业。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事实上杨震就是以“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于世的。
后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征入为太仆,不久又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实在,因为社会风气不正。杨震主持选举后,一反常态,他竭尽全力狠煞这股歪风,经由他荐举的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都是过得硬的“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受到社会的高地赞赏。永宁元年(120年)十二月,司徒刘恺以病免,杨震由太常拜为司徒,成为当朝的三公之一。次年,邓太后死,阎皇后受宠。她的兄弟都先后担任要职,皇帝的内宠开始掌权。就连汉安帝的奶妈王圣,也仗着安帝的恩典而肆无忌惮。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廷,内外联络,从事淫秽、贿赂等*邪勾当。针对此事,司徒杨震上疏进谏,要求安帝,振兴朝纲,重用贤才,排除*倭,“速出阿母,另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结果奏疏呈上去以后,安帝不但不加采纳,反而交给奶妈王圣等人观看。王圣大发雷霆,对杨震恨之入骨。从此,王圣之女伯荣更为骄奢淫逸,她曾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禳通*,此时刘禳更加猖獗,正式娶伯荣为妻,并获得了继承刘护朝阳侯爵位的资格,升官为皇帝宫廷随从侍中。杨震对此事十分厌恶,再次上疏表示抗议。他在奏疏中尖锐地指出,皇帝封爵不妥。朝阳侯刘护虽死,而其弟刘威仍在人世。现在封刘禳继承爵位,很不合理。因为刘禳既没功,又无德,只不过是娶了皇上奶妈的一个女儿而已。为此就破坏祖宗的规矩制度,连路上的行人都愤愤不平,社会怎么会安定呢!最后,杨震希望皇上以史为鉴,坚守君主立场。结果安帝依然故我。毫不理会。延光二年(123年),杨震继刘恺为太尉。太尉,西汉时为武将最高职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但不常设。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复称太尉,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汉安帝的舅父大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宦宫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为官,杨震严厉拒绝。耿宝亲自拜访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杨震回答说:“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杨震还是拒绝了,惹得耿宝老羞成怒,愤然离去。阎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是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做官,同样遭到杨震的毅然拒绝。
杨震太尉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十分注重对官员的清理整顿。杨震直言进谏,抨击时弊,切中要害,忧国忧民。可最高统治者汉安帝却不以为然,而樊丰等*臣则对杨震恨之入骨。起初,由于杨震是有名的大学者,权*们还不敢加害。但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马上报复。有一次,河间的赵腾到朝廷上书,指责政府的过失。安帝借题发挥,大发雷霆,并逮捕赵腾入狱。审判后,给赵腾定了欺君和大逆不道之罪。杨震得知后,上书进谏,请求减轻赵腾的罪名,铙恕赵腾一命。安帝置之不理,最后还是将赵腾判为死刑而斩首。
延光三年(124年)春,樊丰等人又乘安帝去泰山祭祀之际,大兴土木。杨震查出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杨震就此事已写好奏章准备呈递皇上。樊丰知道后非常害怕,樊丰反咬一口,造谣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一直心怀积怨,而且他是邓骘推荐的官员。邓骘一家被皇上处死后,杨震对皇上一直有愤恨之心”。安帝从泰山返回京师听了中常侍樊丰的诬陷,当晚就派使节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官印。杨震只好紧闭门户,谢绝来访宾客。中常侍樊丰还不解恨,又让安帝的舅父大将军耿宝弹劫杨震,身为大臣,竟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遂下诏,将杨震遣归老家弘农,杨震只有死路一条。当他走到洛阳城西夕阳亭时,他悲凉感慨地对诸子和门人说:“死者仕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后汉书》卷54)说完后,杨震服毒酒,自杀身亡,时年七十余岁。杨震带着忧国忧民之情,伴随着遗憾含冤谢世。杨震死后,中常侍樊丰等人又支使弘农太守阻止杨震丧事西行,杨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他们还强行指派杨震之子到驿站代替信使送递邮件,路人看到此景,无不悄然泪下。
一年以后,安帝去世,顺帝即位。中常侍樊丰等人被处以死刑。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前往宫廷陈述杨震冤情。顺帝感念杨震对国家之忠心,遂下诏任命杨震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一百万,用三公之礼仪,正式把杨震安葬在华阴潼亭。据说重新安葬时,亲友、门生不论远近都前来吊丧。下葬前,有二只高达一丈有余的鸟,飞到杨震灵堂前,悲鸣不已,鸟的眼泪流了一地,等下葬毕二只大鸟才飞去。其后,郡守把这种情景报告了皇上,正赶上当时接连发生灾异现象,顺帝感到杨震的确冤枉,遂下诏公开为杨震平反昭雪。时人遂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
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史上第一个位居太尉的高官,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杨震的感人事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颂,弘农杨氏正是借助杨震的事绩而扬名天下的。
杨震有五子,长子杨牧,做过富波相。富波,县,属汝南郡。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为侍中,后出任汝南太守。汉献帝时夏入为侍中卫尉,从汉献帝西征有功,杨奇之子杨亮遂被封为阳成亭候。
杨震的中子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博通群经,常隐居教授。40余岁出仕,汉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由太常拜太尉,成为三公之首:延熹八年(165年)六月卒,任职三年,是东汉桓帝的得力宰辅。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自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为东汉名臣。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并迁任城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劝贪官污吏为己任。他自定剌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见他罢官归里,送他百万钱,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劝讲”,即老师,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反而还贬斥他。他“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大将军梁冀用权,杨秉称病不出。梁冀被诛后,他被拜为太仆,不久晋升为太常。延熹五年杨秉出任太尉时,是宦官势力十分炽热的时候,他们任人唯亲,党羽满天下,竟为贪淫,朝野怨恨。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50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当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郎官数量成倍增长,杨秉看出了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立即上书桓帝,指出三署郎官已逾700,建议立即停止,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直到延熹九年桓帝谢世,再也没有出现计吏拜朗现象。
当时还有中常侍侯览之弟参为益州剌史,罪恶累累,暴虐一州。第二年,杨秉刻奏侯参,侯参十分害怕,在路上就自杀了。杨秉因此向桓帝打报告,参劝侯览及中常侍具瑗。桓帝不得已,竟罢侯览的官,削夺具瑗暖的封国。从此以后,朝廷每有失误,杨秉屡次尽忠规谏,很多都被桓帝所采纳,尽到了太尉的职责。
杨秉之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长大后常隐居教授门徒,汉灵帝时官拜太尉、司空,是杨家在汉代的第三位太尉和三公。
杨赐曾出仕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于无奈。派他出任陈仓县令,他亦称病不仕。灵帝即位,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举荐杨赐,杨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傅、光禄勋。熹平二年(173年),杨赐由光禄勋拜司空,成为三公之一。但好景不长,同年七月因为灾异被免。仍任光禄大夫,秩中两千石。熹平五年(176年)十二月,由光禄大夫拜司徒。当时朝廷授爵,大多没有根据和次序,而汉灵帝又喜欢去各地游览,杨赐遂上疏劝谏。后因杨赐任用党人被免职。不久,又拜光禄大夫。有一次进谏惹怒了皇帝,险些受罚。皇帝念师傅之恩,免于处咎。同年冬天,朝廷行辟雍礼,推举杨赐为三老。复拜少府、光禄勋。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再由光禄勋拜司徒。在任期间,多次劝谏皇帝厉行节约。两年后,杨赐因病免职。次年十月,又由太常拜太尉,位居三公之首。中平二年(185年)九月,病逝。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谥号文烈侯。
杨赐之子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熹平中,杨彪以博习旧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让门生郡界贩卖国家专卖的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发现后立即向司隶举报。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杀王甫,天下拍手称快。中平六年(189年)九月,杨彪由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迁司徒。次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关东起兵,权臣董卓想迁都避难,召群臣议。杨彪认为,迁都易引发天下动荡,一旦动荡就很难平息,应三思而后行。太尉黄碗支持杨彪的建议。而董卓却一意孤行,他让司隶校尉以灾异为由,奏免杨彪司徒。在董卓的操纵下,杨彪终于被免职,再任光禄大夫。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杨彪由光禄大夫拜司空,次年十月,因地震再免,复任太常。兴平元年(194年)七月,又由太常拜太尉,录尚书事。李催、郭汜作乱时,杨彪尽节卫君,险遭杀害。汉献帝返洛阳后,杨彪又守尚书令。
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汉献帝迁都许昌。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不高兴,怀疑他们想图谋自己,说有病去厕所,借机回营。杨彪不得已以病辞职。其时,袁术反叛朝廷,曹操误传杨彪与袁术有婚姻关系,诬陷杨彪图谋不规,将他收捕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得知消息后,来不及穿朝服,前去见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期人耳’。”曹操说:“此国家之意。”孔融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耶?”曹操在孔融的追查下,才不得不放出杨彪。建安四年(199年),杨彪复拜太常,建安十年又被罢。建安十一年,所有以恩泽为侯者,皆被夺封。杨彪看到汉朝将亡,遂以脚疾为由,不再做官达十年之久。
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聪明好学,才智出众,建安时期,为丞相曹操主簿。杨修最能猜出曹操的心事,引起曹操的忌恨,再加上他是袁术的外甥,遂被曹操诛杀。杨修又被曹操诛杀后,曹操见了杨彪问道:“公何瘦之甚?”杨彪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砥犢之爱。”曹操为之改容。可见杨彪与曹操结怨之深。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杨彪卒于家,享年八十四岁。
从西汉末的杨宝,经杨震、杨秉、杨赐,到东汉末的杨彪,五代家学相传,培养的儒学门徒,遍及关、洛。东汉是经学盛行的时代,像弘农杨氏这样的经学世家,自然备受当时清议公论的推崇和赞许。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与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袁氏同为东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后汉书·杨震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天下“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至此已经完全确立。
二、杨业与杨家将 弘农杨氏“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确立后,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前赴后继、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世家。“杨家将”一名,就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见于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的《烬余录》其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瓌、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唐朝末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各地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藩镇割据势力,并先后建立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的频繁更替,十国的连年征战,使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中原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居住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强盛起来。长期的游牧生活,契丹人从小就在马背上作业,成为身体健壮、勤劳勇敢的优秀骑兵。唐天祐四年(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被八部大人推为可汗。耶律阿保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用计杀死了其他七个部落的“大人”,把八个分散的部落统一起来,建国称帝,国号契丹,都临潢(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其境东起海上,西至天山附近,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南达白沟河、雁门关北。
契丹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它向南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中原地区正是五代更替、十国混战的局面下,一些军阀借用契丹的势力,达到和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为了夺取后唐的帝位,以割让卢龙道(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求援,甘作“儿皇帝”。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五万骑南下,应旗不绝五十余里。在太原城下大败后唐刺吏张敬达。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在太原做了皇帝,国号晋,改元天福,史称后晋。接着契丹又护送石敬瑭经潞州(今山西长治)进入洛阳,夺取了后唐政权。
由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攻扰,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人民群众不甘受契丹的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保卫家乡。杨业的父亲杨信任麟州(今陕西神木)、折从远在府州(今陕西府谷)聚众抗击契丹南攻,是当时著名的两支地方武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