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弘农杨氏祖源之我见
河南省社科院杨海中副院长在《历史文化研究》杂志中撰文说: “欧阳修写《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将弘农杨氏的先祖错接在杨伯桥名下,误导了弘农杨氏1000多年”。我认为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杨氏祖源的描述存在明显硬伤,确实存在误导杨氏之处。
一、伯侨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
蔡伯喈为杨秉、杨赐分别写了碑文:
两个碑文约相差20年,弘农杨氏祖源描述略有不同。
杨秉碑语气不确定(以“盖”(大概)开头),只提及 “以支子食邑于杨”。
杨赐碑非常确定:“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大意是:在那些姬姓的国家当中,其中有一个叫杨的侯国,杨国的国君(杨侯)就是弘农杨氏的祖先了。
姬姓杨国!尚父在杨地建国,因此弘农杨氏的直系祖先是尚父无疑。
很明显,杨赐碑是根据弘农杨氏意见,对此前的杨秉公碑所载弘农杨氏祖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修正。
不管是杨秉碑还是杨赐碑,都没有记载伯侨。当时扬雄名满天下,弘农杨氏自然也知道《反离骚》里扬雄的祖先伯侨,但弘农杨氏却没有把伯侨写到碑文上!可见弘农杨氏根本不认可伯侨是其直系祖先!
综上,伯侨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尚父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二、扬雄姓扬,伯侨不是羊舌的祖先
扬雄《反离骚》写到:“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桥兮,流于未之扬候”。其中,“灵宗初谍伯桥兮”的大意是宗祠里供奉的扬氏谱牒里面最早的祖先是伯侨。
注:灵宗,在百度词条里说是“有德的祖先”。我认为不然,灵是神明,宗是房舍,灵宗指神社、祠堂。
《汉书.扬雄传》,扬雄自述其源流云:“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岿山之阳曰郫,有田一槟,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综合上述史料:1、扬雄他的祖先是周人,与周同为姬姓;2、扬雄祖先受封地在汾隅(注:隅是岸边之义,汾隅即今山西省的汾水两岸);3、扬氏的谱系从伯桥开始;4、传说伯侨是末代扬侯(流于未之扬候),后世以封地得姓扬;5、晋六卿争权,扬侯被迫逃于楚巫山安家;6、四川只有扬雄一家姓扬。
据左传记载:“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
扬干是晋悼公的胞弟,估计采食“扬”,以食邑称扬干。他和羊舌赤、羊舌肸生活在是同一时代,说明扬氏根本不是羊舌的祖先。扬干在世时,晋国六卿争权尚未白炽化,末代扬侯伯侨极可能就是扬干公的儿子,他因晋国六卿所迫,出走到巫山安家。
有家谱记载伯侨是定悼公(疑晋悼公)十三子,从辈分看伯侨确实比晋悼公低一辈,只是伯侨不是晋悼公的儿子,而是晋悼公的侄子(从子),扬干的儿子。
如果按《元和姓纂》记载:“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这句话语序颠倒了,大意是:晋出公生了伯侨,晋出公死在了逃亡齐国的路上。)计算,伯侨比羊舌肸出生晚近100年!无怪乎自欧阳修的《宰相世系》以前从未没有伯侨是羊舌祖先的说法。
综上,不管伯侨是扬干的儿子,还是伯侨是晋出公的儿子,从时间上,伯侨都不可能是羊舌的祖先。把伯侨接成羊舌的祖先,实乃错接。
二、杨、扬是不同的两个姓氏。
1、“扬”和杨氏县是不同两个地方
有人说:“扬姓出自杨姓,汉代扬、杨不分,扬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无知的说法。
实际上,杨、扬是不同的两个姓氏,不可以互通。《史记》虽记扬干为杨干,但是左传记载均为扬干,历史记载应该以较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为准。司马迁以一人之力撰写《史记》,缺乏校对力量,出现把扬干写成杨干的笔误可以理解。笔误归笔误,杨是名词、扬是动词,语意相差巨大,根本是不可能互通的。
扬干的封地在晋国的“扬”这个地方。有人说扬干应该叫姬扬干,羊舌赤是晋国公族,如此类推,羊舌赤岂非应该叫姬羊舌赤了?羊舌家族采食羊舌而得姓羊舌,同理扬干应是因为采食“扬”而得姓。
在同一时期,羊舌赤的弟弟羊舌肸采食杨氏县,扬干采食“扬”,可见扬干的采邑“扬”和羊舌肸采食的杨氏县是晋国汾河岸边两个不同的地方。如果把杨和扬互通,就连地方都搞错了。
综上,在晋国汾河岸边上存在“扬”这个地方。“扬”和杨氏县是不同两个地方,扬雄所说:“鼻祖于汾隅”是“扬”地。伯侨采食于“扬”可以考证的。
2、杨、扬是不同的两个姓氏。
《汉书.扬雄传》记载:“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无)它扬于蜀。”扬雄五代都姓扬,汉实行举察制选拔官员,当时的举察制度不会容忍扬雄随便改祖宗之姓。可见并非扬雄标新立异、老不晓事改“杨”为“扬”。
四、伯侨逃往被迫逃于楚巫山,与欧阳修描述的伯侨逃往华山仙谷不符。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侯逃于楚巫山”。欧阳修撰写的《唐书.宰相世系》说:“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巫山、华山相距几千里。以伯侨为弘农杨氏祖先明显为错接。
五、西晋五胡乱华以后,部分杨氏误以伯侨为祖,造成弘农杨氏流源混乱。
南北朝以后杨氏开始有以伯侨为祖先的记载。
刻于北魏熙平3年(518)2月的《杨泰墓志》记载:“伯侨分晋,是曰杨侯。皎皎赤泉,千载承流。”
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记载:“……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馀力。”;“叔虞建国,天锡之唐。伯侨受氏,食采于杨”。
唐玄宗李隆基作《杨珣碑》曰:“公讳珣,字伯珣,华阴人也,叔虞剪圭自封周,伯侨食采受邑君,杨氏族之先也。”
杨氏在魏晋南北朝的命运多舛,某些杨氏支房或因家谱散失,家族传承变得不清晰,致使部分弘农杨氏误以扬雄(扬氏)的祖先伯侨为祖先。
《晋书》记载:“贾氏族党待诸杨如仇,促行刑者遂斩之。” 永平元年,贾南风暗中勾结杨骏的敌对方孟观、李肇、东安公摇等人,诛灭杨骏一族,废黜杨皇后为庶人,次年死于非命。弘农杨氏遭到重创,死伤数千人。
东汉太尉杨震八世孙东晋将领杨佺期(?-399年), 对抗桓玄兵败,被擒身死,弘农杨氏再遭重创。
北齐时,高演发动政变,诛杀宰相杨愔,弘农杨氏又遭重创。
尽管如此,弘农杨氏以尚父为直系祖先的真实传承记载一直未曾中断过。
在河南省洛阳出土的杨宁公墓志铭上记载:……宁公,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姬姓周宣王之子日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至汉赤泉候喜、安平候敞、征君宝继家华,下为关西令族鄢……”铭文中明确指出:一是尚父封为杨候,二是杨喜、杨敞等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
墓主本人杨宁,在唐朝德宗时二次入朝为官,他的四个儿子均进士及第,大诗人白居易是他的女婿,《幼学》所说“今日压倒元白”,就是他的儿子、诗人杨汝士,宋代杨大雅就是墓主人的后七代孙,定铭文的是“大历十大才子”的钱徽。
杨宁公墓志铭记载弘农杨氏的直系祖先是尚父和《漢太尉楊公碑》的描述完全一致,尚父就是弘农杨氏的先祖无疑。
六、尚父、伯侨、羊舌肸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尚父(长父)已经被近年出土的文物“四十二年逑鼎”证实其真实存在。
有人说,尚父未必有后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羊舌肸采邑杨氏县之前,晋文公年代秦国已经有杨姓大夫(将领),据左传记载;“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三子,秦大夫,反为郑守。”杨孙是晋文公时期的人物,早于羊舌氏采邑杨氏县。可见尚父不仅有后人,还出人才!
杨氏县在舌肸采邑该地之前已经存在了。尚父的子孙失国,子孙以国(杨)为姓,杨氏子孙生生不息,经过近300年的发展,杨国故地发展成杨氏聚族而居的杨氏县。
综上,尚父一脉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人丁兴旺(我估计战国时杨氏县的杨氏族人人数有成百上千之多)。尚父是弘农杨氏先祖之说,和弘农杨氏的最早祖源记载一致,和杨氏血脉传承、发展轨迹一致。
羊舌肸采邑杨氏县后,称杨肸。左传记载: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极可能存在一种情况:羊舌肸因为没有嫡子,以杨氏县杨氏才俊杨石守器承祧。
羊舌肸、杨石与尚父一脉相承。
伯侨是末代扬侯。伯侨的采邑“扬”和杨肸的采邑杨氏县不是一个地方,伯侨不是羊舌的祖先。有家谱称伯侨是羊舌肸的外甥,羊舌肸为其外甥伯侨起名,可见伯侨是扬干的长子。伯侨和弘农杨氏是血脉相连的,河东杨氏之祖已是杨氏广泛共识。
伯侨虽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源,但和杨氏血脉相连,是杨氏支房祖先。
上述内容在某些杨氏家谱中有记载,并非臆造。某些杨氏家谱或因年代久远,语焉不详,颠倒错乱,然细考之下,一些事件梗概的记录其间。这些家谱记载合乎杨秉碑、杨赐碑记载。历史记载、文物、碑石、家谱互证,尚父就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
综上:
1、尚父、伯侨、羊舌肸都是杨氏祖先。
2、家谱说羊舌肸采邑杨氏县,合乎杨秉碑:“以支子食邑于杨”。
3、家谱说尚父是直系祖先,合乎杨赐碑:“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
七、杨氏错接伯侨的尴尬。
《汉书.扬雄传》,记载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雄自己都不明确自己是哪位周朝王族的后裔,其他人如何能精确知道其细节?
把扬雄的祖先接羊舌氏应该是欧阳修的创举。扬雄的祖先的采邑在“扬”地,扬雄祖先伯侨极可能是扬干后裔。伯侨(末代扬侯)因为晋国六卿排挤逃到楚巫山安家并非华山仙谷,扬雄一脉到东汉末年都坚持以“扬”为姓,并没有和“杨”氏合并,所有这些这是确定的。
综上,欧阳修把扬雄的祖先伯侨接到羊舌氏做羊舌氏的祖先,虽然主观上出于光大弘农杨氏,但在客观上干扰、误导了杨、羊、扬等三个姓氏文化的传承、发展,导致今天的扬姓人数稀少,严重损害了中华姓氏文化。
八、应该尊重史实及文物发现,不能抱残守缺欧阳修的《宰相世系》继续误导了弘农杨氏流源。
欧阳修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对杨氏宰相世系的绝大部分记载都是严格遵循历史的,只在关键节点上的处理上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定,并进行了野蛮的修改(安插了伯侨)。这样炮制出来的《宰相世系》极具迷惑性。
杨氏女婿欧阳修旨在为杨氏添姿加彩、光耀门楣的《宰相世系》,让后世杨氏家谱乐于接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几乎成为杨氏家谱的主流。纵使一些家谱坚持自己的传承,没有照搬、照抄《宰相世系》,但在欧阳修的误导之下,1000多年来,杨氏祖源之争不绝于耳。
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可能因为自身是杨氏女婿的原因,局限了他的判断,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宰相世系》的祖源认定明显是存在硬伤的,不可以简单照搬照用,继续误导杨氏子孙了。
时下,几位杨氏历史老专家年逾古稀,仍努力完善杨氏家谱,提出以史证谱,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感恩他们的付出,支持以史证谱的做法。
好多年前,我曾经和一位杨氏老教授通了十几分钟电话,谈及以史证谱的观点。教授说,他只是想通过以史证谱的方式让家谱更加接近历史原来面貌而已。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证谱,而是“正谱”了。
我认为:以史正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家谱孰真孰假。要以史正谱,就需要学史、识谱。国史只记载历史人物的梗概,难以详记其细节,国史关于寻常百姓的记载极少。要发挥以史证谱,以谱续史,以谱释史……等综合手段才能达到正谱的目的。
杨氏后人应该对杨氏家族历史有敬畏之心,“四十二年逑鼎”出土已经传递了强烈的信息,弘农杨氏的直系祖先是尚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宰相世系》关于伯侨描写的硬伤,对《宰相世系》去伪存真,决不能抱残守缺,生搬硬套,否则纵使后世记载多么风光,也是南辕北辙,愧对祖先的。
杨志远
2019年4月23日 于广州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