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滨,在山青水秀的清江河畔,在三国古镇陆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诞生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学者,他就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学坛巨子杨守敬。他一生对祖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杨守敬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即1839年5月16日),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云鹏,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年自号邻苏老人。籍贯湖北宜都,家居陆城。
杨守敬4岁丧父,靠祖父抚养。5至7岁在家由知书达理的母亲教识字、背诗文,8至10岁从私塾先生读书。读了1年便能背诵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9岁初学作文,便能顺理成章。到了11岁,祖父已年过七旬,体力不支,自家开的两个商店缺人经理,便令守敬辍学习商。但好学上进的杨守敬辍学不辍读,白天用心经商,不差分文;夜间读书写文章,从不间断,数十年如一日。1857年杨守敬19岁,5月参加县试,初试第1名,复试第2名。7月府试,5场都考了第1名。同治元年(1862年),杨守敬23岁,赴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官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至1884年,出使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外交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地理教授、勤成(后更名存古)学堂总教长。1907年杨守敬68岁,被选授安徽霍山知县,以“年老不耐簿书”没有赴任。宣统元年(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为了借重杨守敬的声望来笼络人心,聘杨守敬为国府顾问,杨守敬以“年老无意出山”辞聘。后又黎元洪敦聘,杨守敬又以“政治非我所长”而拒,但终未辞掉而不得已入都就任。后又加以参政官所属。次年(1915年)无疾而逝,民国政府拨丧葬费二千元,派员致祭,并派卫队护送灵柩回鄂,埋葬在宜都龙窝祖茔。
二
杨守敬一生无心做官,刻苦自学攻读,潜心钻研学问,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为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著名学者。《清史稿》对杨守敬的成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杨守敬,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于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以举人官黄冈教谕,加中书衔。常游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积资,藏书数十万卷,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见《二十五史》卷十二《清史稿·列传》)。
杨守敬的第一大成就是舆地学,即历史地理学,他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杨守敬历史地理学的成就卓著,第一个贡献是著作多。他对我国正史地理著作几乎都曾研究过,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中国最全的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沿革图》2301图、军事用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1图,还编绘有《水经注图》304图。其代表名著还有《隋书经籍志补证》、《晦明轩稿》、《汉书地理志补校》、《三国地图》、《三国郡县表补正》等20余部。成就最高、世人评价最多的是《水经注疏》。清著名学者罗振玉将杨守敬以《水经注疏》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与李善兰的算学,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研究《说文解字》)并誉为当朝的三大绝学。当代学者朱士嘉说:“迄于清末,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集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出其右焉。”毛泽东有一次对吴晗讲到读《资治通鉴》只知地名,不知方位,要是有一部地图集配合就好了。吴晗回答说有,清代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图》,一朝一图,州县都上图,地理沿革都有。对此,毛主席十分赞赏(以后由谭其骧教授整理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是后话),并提议要将杨图出版。
杨守敬撰疏、熊会贞参疏的《水经注疏》集几百年来《水经》、《水经注》研究之大成,使我国沿革地理学达到高峰,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杨守敬立意为《水经注》作疏,认为郦道元的《水经注》本于《禹贡》、《班志》二书,便撰《禹贡本义》、《汉书地理志补校》,用来追溯其源。又认为《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系魏人,便撰《三国郡县表补正》,以考其世。还认为《隋志》与魏近,《隋志》可证郦《注》,便撰《隋书地理志考证》以探究其尾。又以历代州郡沿革分合靡常,水道经流古今悬绝,便绘《历代舆地沿革图》、《水经注图》,借以弄清变迁,然后按图作疏,纠正前人错讹。杨守敬为撰《水经注疏》,参阅的书籍就达764种,因而他能做到凡郦氏所引之书,在《水经注疏》中皆注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集各家之长于一书,正误纠谬;旁征博引,寻本溯源;考证精详,言之有据;疏图互证,相得益彰。《水经注疏》既是历史地理学的,也是水利学的、农业学的、考古学的、民俗学的、文学的宏篇巨制。全书共40卷,两百余万字,共记述全国大小河流3000多条。
杨守敬的第二个贡献是纠正前人的错讹多。一是用金石考证法,用历史事实验证;二是用实地勘察法,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说话。例如清江,古称夷水,《水经》说:“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水经注》以讹传讹,也认为清江出于长江而入于长江,即是说清江上游与长江相通,可通舟,再到宜都汇入长江。杨守敬运用金石考证和实地勘察二法,对以上错讹予以纠正而得出正确结论:清江自古到今,上游不与长江通。他在《水经注疏》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余常由清江上溯至长阳资丘,舟行至此。其间滩险以数十百计,两岸山峡壁立处,较巫峡又狭数倍。由资丘以上则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者,必不可通舟。若古时又有江水并流,势必漫山溢谷,非惟险逾三峡,将沙渠亻艮山之间无居民矣。”经他证实:清江源于利川,流经恩施、长阳,在宜都汇入长江。
杨守敬的第三个贡献是在治学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服务现实。如他在《水利议》一书中,就写到今武汉市所管辖的“青山”、“东湖”、“武昌”、“江夏”、“龟山”、“洪山”、“鹦鹉洲”等地名。他针对当时水土流失的现实,提出要“浚沙”、“清淤”、“筑闸”、“开渠”、“排涝”等这些治山治水的良策。他认为,古时长江两岸都有森林,到了近代,临江的树木砍伐殆尽,当地居民不知再种上树,而是挖除树根,于岩隙处种菽麦。逢大雨,其泥沙随流而下山,再而入大江,久而久之,岩隙之土日薄,麦菽也不能种了,江被淤积变窄,一旦遇洪水奔流而下,便会闹水灾。若今人只仿效前人筑堤防患,是难于奏效的。因此,他建议要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才能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上的第四个贡献是开彩色套印地图之先河。杨守敬在编绘《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图》时,为了区别正误,便想出用朱墨二色套印的办法。
杨守敬的第二大成就是金石文字学,他是举世公认的金石文字学家。我国的语言学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是文字的形体,金石文字学则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重点对象是金石上面的古文字,例如碑刻、石刻、古钱币、竹简、布帛、印玺、青铜器等上面的文字。杨守敬早在青年时期,就注意搜求古印、古币、碑刻拓片之类的物品,数十年以后,不仅成为“诎藏之富,当世罕匹”的收藏者,而且博学多通,不间断地研究,颇有建树,撰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楷法溯源》、《古泉薮》、《望堂金石》、《壬癸金石跋》、《己庚金石跋》、《丁戊金石跋》等十多部著作,尤其注重金石文字在治学中的作用,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地理志考证,校正和补订先人著作几十卷。如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中列有杨守敬的4部著作,其中《隋书经籍志补证》便是运用金石考证的办法校正补订前人著作的一例,该书纠正前人重大错讹达27处之多。在研究《水经注》时,对郦道元所引的典故皆标明出处,批于书眉行间,八部皆满。用金石考证的方法纠正《水经》和《水经注》的错讹不胜枚举。如《水经注》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不枯悴,鞠为童枯。”讲的是宜都县北古老背至云池之间的一座山上,有一妇人常站在山上望她在四川做官的丈夫回家,可总是望不回,便忧愤至极死在山上,从此该山便被乡人命名为女观山。杨守敬对这个传说故事没有争议,而是对“枯”字有看法,因此山本多草木,便在这个“枯”字后面加上按语“童枯当为童岵之误。《毛诗传》,无草木曰枯,然考《尔雅》,山多草木曰岵。《说文》亦云,岵,山有草木也。郦氏未遑深考。”
杨守敬的第三大成就是版本目录学。他是晚清以来最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
一是给后世留下的研究成果多。如《日本访书志》、《留真谱》、《日本访书志补》、《丛书举要》、《历代经籍志存佚考》、《经籍沿革考》、《古刻沿流考》、《隋书经籍志补正》、《唐宋类书引用书目录》、《杨守敬藏书目录》,还有碑刻目录多部,大大丰富了我国版本学、目录学的内容,而且许多是划时代的杰作。
二是善于鉴别。有一次在日本一家刻字社,18块白版为18个刻工所刻,18个工匠都是经过严格挑选而来的,很难找出他们技术上的差异。这18个工匠提出要杨守敬鉴别,哪块版是他们领头人刻的。杨守敬凭着真才实学和超人的鉴别能力,一块一块地看过后,从中挑出一块来亮给他们看,顿时18个工匠立即起立,掌声齐鸣长达10多分钟,并且第二天《朝日新闻》刊出《杨守敬——中国之奇异人才》的报道。从此,杨守敬在日本名声大振。
三是精于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讹。对《日本访书志》所收的书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各书的版本从标题、字体、行款、墨色、篇卷分合,乃至语言风格等等,都有精当的考证,旁征博引,纠正前人的错讹很多。
四是将日本的善本书影引用到中国。善本书影就是从比较珍贵的版本中选取能代表版本特征的书页摹仿刊刻,然后编成书目。这是版本鉴定的一种工具,也是版本目录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善本书影作为一种目录形式,始于日本,杨守敬将它引入国内,并发扬光大,成为我国善本书影之第一人。
杨守敬研究版本目录学是从刻书开始的。他对版本目录学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刻书多,且质量亦精。早在驻日使馆工作期间,兼任领导刻有《古逸丛书》等。他对刻工要求极严,而且以其精湛的鉴赏技术,使刻工不敢稍有疏忽,否则重刻,直至达到精善为止。因而所刻之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为之惊叹,赞不绝口。从日本回国后,又刻了很多书。从1869年至1909年间,就刻有《论语事实录》、《望堂金石》、《楷法溯源》、《晦明轩稿》、《留真谱》、《历代舆地沿革图》等20多部书。
杨守敬的第四大成就是书法。他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家。
杨守敬的书法成就,一是独树一帜的书法特色。杨守敬18岁那年去参加考试,答卷的内容名列前茅是有把握的,然而结果榜上无名。后来得知,考官冯展云很看重书法,嫌他的字缺乏功底,便将他的考卷丢弃一旁没评分。杨守敬弄清原因后,便发愤练习书法。当时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好,练字时很注意节约纸张,一张纸要写8道:先淡红、后深红、继而淡墨、最后浓墨,正面写4道后,将纸翻过来又依次写4道。除了在纸上练习外,还在地上练,石上刻,以锻炼腕力。有了一番寒彻苦,终得梅花沁脾香。第二年去应试,取得名列榜旁首的好成绩。以后,仍不间断地练习,一方面师承前人的笔法,另一方面广泛地收集碑刻、法帖,做到了“搜奇选异,积篑成山”。他反复研究探索,终于不拘一格,冲破历代书家重法帖重中锋的观念,开创了重碑刻、重侧锋的一代新风。因而他的字“既有金石碑刻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为世人敬重。
二是留给后世的作品精。熊会贞在为先生续写《邻苏老人年谱》里说:“先生传世书法古茂,直逼汉魏,盖世无双,一时名人莫不推重。”国内名胜古迹,几乎都留有他的墨宝。如东坡赤壁有他书丹的《留仙阁记》碑文,汉阳琴台有他书丹的《琴台记》碑文,归元寺有他书丹的《藏经阁记》碑文,为宜都写有《更修佑圣宫》碑文,为其恩师撰书有《清故岁贡生文静朱先生墓志铭》,在日本应众多书家之邀题写“南浦序言”并刊于书首,还书丹有《秦蒙将军之像》碑文,至今藏于“三围神社”,视为日本国宝。陈上岷先生1990年秋随湖北省文化厅访日团前去观瞻了此碑,还写有一首诗:“杨书勤石照东瀛,屹立三围胜宝珍,今日艺林多雅集,读碑常有故乡人。”杨守敬在国内外除书丹的碑文外,还留下很多条屏、楹联、扇面等传世之作,都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和专家学者、收藏家以藏有杨守敬的书法作品为荣。欧美、东南亚等国尤其是日本的书家不惜重金求购杨守敬的作品。
三是杨守敬的书法对日本影响深远,他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化的鼻祖。杨守敬在驻日使馆工作期间,慕名向他求教书法、金石和登门拜访者很多,交往甚密的有日本著名书法家日下部鸣鹤(东作)、山本由定(竟山)、冈千仞(振衣)、岩谷一六(修)、松田彐柯、川田雍江、、山中信天翁、矢土锦山他等。更有水野疏梅在杨守敬回国后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拜杨守敬为师,求教金石和书法达4个月之久,依依难舍地离开中国时,还写下抒发感激之情的诗赠送给先生,诗云:“钦仰风容玉样温,胸无城府共谈论。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汉碑远溯源。介绍一生翰墨妙,奇书万卷草堂尊。殷勤向我传心画,正是山高海岳恩”。水野氏回国后还将记录的杨守敬讲稿《学书迩言》出版,嗣后又自已撰写了《学书迩言疏释》出版,杨守敬对日本书坛的影响,浙江大学的陈振濂教授曾在《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杨守敬在日本短短4年,以他的本出无心,却聚集起一支极为可观的力量。在日本明治书坛上绝对可称为主力的三大书家: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彐柯,都以能跻列门墙而感到荣幸。日下部鸣鹤被称为近代书坛祭酒,碑书遍布全国,并由弟子编成《鸣鹤先生楷法字汇》、《鸣鹤先生丛话》、《鸣鹤先生学书经历谈》。占据明治书坛至高无上宝座的这些书家无一例外地倾心于杨守敬,甘愿拜倒门下。”杨守敬使日本书法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他推荐的北碑篆隶风并非强加式输出,相反,倒是他的无心和带去的一万多件碑刻拓片和书法作品的魅力完全征服了彼岸众多莘莘学子,使书家们趋之若鹜。正由于杨守敬当年在日本的巨大影响,至今仍被日本书家尊为“日本近代书道化之祖”。
四是杨守敬的书法为家乡宜都架起了与日本友好交往的桥梁。杨守敬纪念馆开馆后,陆续有日本团体来访交流,日本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书论研究会会长、书学书道文学会副理事长杉村邦彦曾先后3次率团来宜都拜谒杨守敬故居,并与宜都书家举行联合书展、笔会,交流书学论文。1992年8月28日,日本代表团与宜都书家联合书展揭幕式在宜都杨守敬纪念馆举行,杉村邦彦致辞时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和日本有史以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在日本,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作为楷模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杨守敬,诸如大家所周知,他于明治13年(公元1880年)应清国驻日公使何如璋之聘来到日本,直到明治17年(公元1884年)归国为止,在这4年的驻日期间,与日水朝野名士亲密过从,在学问、书法等诸领域给予极大的感化。此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正处于走向世界的跃进之中,新兴的意志正在炽热的燃烧,当时日本的近代书道界,由杨守敬所带来的北碑书法,作为新兴潮流,不可遏止。基于这种意义,杨守敬是日本近代书道的恩人,即使日本书家,也无不仰其高名,并且从内心尊敬他”。每次来访的日本代表团成员,都怀着崇敬的感情观瞻杨守敬纪念馆,拜谒杨守敬陵墓、或全体敬默3分钟,然后行三鞠躬礼,或在墓前跪拜,都十分虔诚。继杉村邦彦之后,又有石桥桂一、青山碧云、谷川雅夫等率团来宜都交流杨守敬研究论文,举行联合书画展览、笔会。谷川雅夫在《日本书家与笔的关系》一文中说:“杨守敬来日本,带来了1万余碑拓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毛笔。日下部鸣鹤等日本书家通过杨守敬学习碑派书法。杨守敬使用羊毫笔,日下部鸣鹤等日本书家也开始使用。”以后日本出现了两家制毛笔的店子,一家“温恭堂”制造的羊毫笔“一扫千军”、“长锋快剑”,很有名气。另一家叫“玉川堂”,制造弹性很强的马毫笔,也很出名。他在《日本现代书法流派渊源》一文中写道:“由于19世纪末杨守敬到日本,带去了大量六朝碑刻,传给了日下部鸣鹤等人,日下部鸣鹤又传给了比田井天来等书家,同时日本书家也直接到中国学习当时的碑派风格,在书法界形成了‘六朝风’,当时,被视为新派书法。以这种书风为渊源的当今流派有关东西川春洞的弟子,已故的丰道春海、西川宁和他们领导的‘谦慎书道会’。西川宁逝世后,现在的实派人物是青山杉雨、上条信山、殷村蓝田和小林罨等。”日本书道教育学会理事长石桥桂一,1990年正值该会成立40周年之际,率团41人来宜都参观访问杨守敬纪念馆。他在与笔者交谈中,讲了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杨守敬教会日本书家抬腕法。他说当时日本书家见杨守敬写字时抬腕写:如行云流水,运用自如,写的字流利、豪放、连贯、遒劲,一气呵成,于是日本书家也学会了这种方法。其次是杨守敬传教使用羊毫笔。这与谷川雅夫讲的不谋而合,足见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界的影响大。
杨守敬的第五大成就是藏书,他是近代大藏书家。杨守敬藏书数量多,质量精。《和州杨氏三修家谱》卷七载:杨守敬“所藏书籍四十万卷,内有宋元精本五千卷,并有海内孤本及四库未收之书甚多。”
杨守敬的藏书来之不易。他在自述《邻苏老人年谱》中叙述得很明白:“世之藏书者,大抵席丰厚履,以不甚爱惜之钱财,或值故家零落,以贱值捆载而入;守敬则少壮入都,日游市上,节衣啬食而得;其在日本,则以所携古碑、古钱、古印属交易之,无一不获者。回国后,复以卖字增其缺,故有一册竭数日之力始能入厨者。”又说:“余初到日本,游于市上,睹书店中多所未见者。虽不能购,而心识之,幸所携汉魏六朝碑版,亦多日本人未见,又古钱古印,为日本人所羡。以有易无,遂盈筐箧。……其能购者,不惜重值,遂已十得八九……”他在所撰《日本访书志缘起》中说:“余之初来也,书肆于旧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购求不已,其国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争之。于是旧本日稀,书估得一嘉靖本,亦视为秘笈,而余力竭矣。然以一人好尚之笃,使彼国已弃之肉,复登于俎,自今以往,谅不至拉杂而摧烧之矣,则彼之视为奇货,固余所厚望也。”据北京大学留日博士陈杰女士在日调查了解到,杨守敬当年在日本找森立之购书时,因没有钱了,但又怕森立之夜长梦多而变卦,只好当面订下君子协定,几天之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杨守敬便向广东东莞的亲家黄燮云借得一笔巨资,方才将书买到手。
杨守敬对所藏的珍贵书籍爱之如命,他人到哪里,书运到哪里。在宜都筑“飞清阁”为藏书楼,在黄州筑“邻苏园”为藏书楼,在武昌菊湾筑“观海堂”为藏书楼。1911年移居上海,因辛亥起义战事原因,书不便运走,以后专派其子几次赴汉探望,在门首发现革命军政府贴有告示:“照得文明各国,凡于本国之典章图籍,罔不极意保存,以为国家光荣。兹查有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凡我同胞,均应竭力保护,如敢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一经查觉,立即拿问治罪。杨绅系笃学老成之士,同胞咸当爱敬,共尽保护之责,以存古籍而重乡贤。”后来杨守敬赴京就任民国政府顾问,又将书运抵北京。他认为“典籍散失,则非独吾之不幸,亦天下后世之不幸也”。因此,在他谢世前立下遗嘱将书捐于政府,后由杨氏后人按嘱捐给民国政府,交政务院政事堂,后移交故宫博物院和北海松坡图书馆。
三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文博界的人士搜集杨守敬资料,调查了解杨守敬的学术活动,写了许多纪念文章见诸报端。20世纪80年代又有武大著名教授和知名人士李国平、唐长儒、吴于廑、陶德麟、吴林伯、刘真和湖北医学院的创始人朱裕璧、中国青年出版社顾问朱语今等8位联名向湖北省和宜都县两级政府发出倡议,并致函当时的宜都县长,建议修建杨守敬纪念馆。上海复旦大学的谭其骧教授也写信支持。宜都县(今宜都市)于1986年修复杨守敬故居以作纪念馆,修复其在龙窝的坟墓建成陵园,与纪念馆一起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杉村邦彦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和我省、宜昌地区以及县领导一起参加了开馆揭幕式。
杨守敬故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青砖青瓦,木楼木梯木地板,雕花门窗,除周边山墙外,其内部结构均为木制。纪念馆辟有5厅5室:惺吾厅、典籍厅、真迹厅、碑刻厅、怀念厅;遗著室、卧室、书斋、遗物室、友谊室,陈列着近千件展品。既有杨守敬生前用过的床、柜、椅、脸盆、书、砚、毛笔等物品;也有他留给后世的几十部遗著、几十件书法真品,还有亲笔书丹的碑刻、拓片;同时还有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如启功、王学仲、肖娴、齐良迟、周韶华、岳石尘、廖静文等200多名所题赠的书画精品,日本友人捐赠的与杨守敬有关的几十种书籍、几十件书画作品。此外,还有毛泽东、邓小平、陈云、李先念、董必武、郭沫若以及鲁迅、李四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关心重视杨守敬的有关史料和图片。
观众看完故居,接着可乘车到龙窝拜谒杨守敬陵墓。杨守敬墓紧靠长江,远可遥望江水东流去,近可聆听水浪撞击的波涛声。陵园苍松翠柏环绕,五厢巨碑巍立,一对石狮守卫在墓的左右,墓碑由著名金石书法家徐无闻题写“杨守敬先生之墓”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著名书法家、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陈上岷撰并书《重修杨守敬墓碑记》,分立主碑两侧,杨守敬故居和陵墓均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守敬故居与陵墓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数十万来自国内30余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参观者,还有来自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5次与日本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4次联合举办书画展(其中有一次在武汉举行)。1986年成立杨守敬研究会,办有《杨学通讯》内刊,杨守敬纪念馆成立后,馆会合办将通讯更名为《杨学研究》,现已办80余期,备受杨学研究者青睐,并为国内外杨学专家所关注。
(原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二辑,本文作者郑务本)
杨守敬纪念馆位于宜都市园林大道27号,是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清末民初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大藏书家和书法家,“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祖”,报经中宣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在杨守敬故居基础上建立后迁移至市博物馆大楼建立的。此馆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大门面对清江。馆内设4厅12室,陈列着杨守敬遗物、遗著、遗墨、碑刻和日本友人的赠品,当代名书画家的上乘作品达350件,藏品达1000余件。在陆城镇还保存着杨守敬故居和杨氏陵墓。
2018年12月9日编辑于文登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