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三、国戚之家
绍定五年(1232)杨太后逝世,享年七十一岁。然而,朝廷对杨氏家族的荣宠并未因太后的离世而衰减。杨谷、杨石兄弟生前已经封王,而死后,又分别被追封吴郡王与魏郡王[①],他们的子孙亦各有封赏。据相关史料记载,杨谷之子杨凤孙官至中大夫,杨蕃孙官至节度使,杨衍孙为朝请郎[②]。理宗对杨氏一族如此宠遇的原因有二:其一,乃是感念杨太后的定策之功。在他们的迁官制词中,有如下语句:“昔我文母,保佑朕躬,有大功于天下。今升自閟宫,祔于太室,戚畹内外,嘉与推恩。盖报其亲者,不敢弗尽也。”[③]从制词中可以推测,这次推恩应该是杨太后配祔太庙之后,是例行之事,但词句间感激之情,流露无遗。其二,乃杨氏后人懂得韬光养晦,避权自守。杨凤孙的另一封转官制书云:“具官某生,高明之胄,蹈夷雅之风,自官中都,蔚然嘉誉。既烦之以外府,受藏之冗,又佚之以西厢,奉祠之清。”[④]非但男子得到宠遇,杨氏女子一样受到朝廷封赏。如前所引《宋杨惠罙墓志》,杨惠罙六岁封令人,八岁封淑人,十二岁封新安郡夫人,十五岁封荣国夫人[⑤],也可算享受到了宋代上层女子的最高待遇了。
杨谷的后代中,最为荣显者,当属其孙杨镇。杨镇,字子仁,号中斋,乃节度使杨蕃孙之子[⑥]。根据元人记载,他应该有诗词集传世,不过至今可能已经散佚。王义山对他的诗评价甚高,认为他继承了江西诗派的诗风,并且“句里带梅香,不涴半点尘”。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他吟诗、作画、交游及收藏的记载,可见他乃当时的风雅之士[⑦]。考之诸史,笔者未见杨镇曾考取进士,他能有如此闲情逸致吟风弄月,估计还是跟他的外戚身份有关。他可算是杨次山的曾孙了,若非朝廷历来对杨家的眷顾,他未必有足够的时间与财富去支持他的游乐生活。当然,杨镇之荣显,不是其他杨氏男性后代可比的。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理宗将独女周国公主下嫁杨镇。据说这是宋室南渡以来第一次公主下嫁,因为此前没有公主能够活到成年,故理宗对这次婚事大肆铺张,隆重其事[⑧]。杨镇之所以能当驸马,最大的原因是“以杨太后拥立功”[⑨],此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理宗显然尚未忘怀。由此可见,当年杨谷、杨石兄弟劝杨皇后改立理宗,从家族利益的角度考虑,是完全正确的。此外,从这次婚姻看,杨氏一族跟当时权相贾似道应该还相处得来。前面提到,理宗立皇后时,本想立贾涉之女,也就是贾似道的妹妹,但杨太后坚持立谢道清。周国公主乃贾贵妃所生,贾似道就是其亲舅。以当时贾似道的权势,如果他极力反对外甥女下嫁杨家,理宗应该是会听从的。但贾似道并没有反对这桩婚事。以他的性格,如果感觉有人威胁到他,必定除之而后快,但他目睹杨家再次成为贵戚显要而不闻不问,应该跟杨氏族人懂得退避权势有关。在他看来,这位新驸马只会吟风弄月,于军国大事根本无涉,那就不可能威胁他的权力了[⑩]。杨镇成为驸马,杨氏家族再次受到朝廷封赏。杨镇本人被封为宜州(州治在今广西宜山县)观察使,不久升为庆远军(今广西宜山县)承宣使。他的父亲杨蕃孙转两官,兄弟杨铎、杨鉴各转一官,并直秘阁,其余家人转官封官有差,他的姑姑杨惠罙进为广国夫人。一年后,公主薨逝,杨镇被封为节度使[11]。
此后正史再少有关于杨镇的记载,一直到德祐二年(1276)宋朝即将亡国之时。当时,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京师临安危在旦夕。也许是出于延续国祚的原因,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同意宗亲及朝臣的请求,让度宗的两个儿子,赵昰与赵昺出判福州和泉州,并以杨镇、杨亮节及俞如珪为提举[12]。所谓出判,其实是出逃,以保存赵氏血脉。杨镇与杨亮节之所以被选为提举,皆因赵昰之生母杨淑妃亦乃杨氏族人。然而,杨镇等人没逃多远,就被范文虎的追兵追上,杨镇于是嘱托杨亮节保护淑妃及两位皇子隐匿山中,自己独自返回以缓追兵,他当时已经抱定必死之心,但却被范文虎押送回临安[13]。之后,临安城破,他与恭帝以及一干外戚和朝廷官员被押送至元朝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入元之后,据正史记载,他于至元十三年(即宋景炎元年,1276)十月,即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参知政事,而另据元朝一些士大夫的文集,他最高的官职应为正二品的左丞[14]。一个亡国之臣在元朝竟然可以得到如此高官厚职,这不禁让人怀疑他的节操。元人贡奎即曾写诗批评他曰:“富贵功名无复闻,百年踪迹等浮云。空留文采令人羡,节操何能似此君。”[15]然而,与杨镇处于同一时代,并与他交好的魏初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亦曾写诗,勉励杨镇应摆正心态,不该忧谗畏讥,诗云:“每惊尘虑顿成空,曾接君侯玉麈风。青眼相看文字里,丹心都在简书中。一时人物谁轻重,千古讥评几异同。明日洪都宪司去,不能无意失诸公。”[16]其实,亡国之臣,风雨飘摇,命运如何皆不可知,杨镇所为,只是延续先祖志向,继续保持杨家的地位与利益罢了。但若非前朝驸马的身份,他又如何能够在外族统治下为自己的家族谋得一席之地呢?
然而,异族统治毕竟是异族统治,亡国之臣无论如何也很难得到尊重,他们本身的心态也很难摆正。《元史》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17]
此事发生于申屠致远在临安府安抚司任上,而根据文中记载,应该在崖山之战宋军彻底覆亡前。通过这段材料可以分析到,作为外戚,杨玠节是非常富裕的,这也说明杨家在宋朝不但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还积赚了很大的财富,与当初杨次山父子所谋划的基本相符。但作为亡国之臣,一个小小的守藏吏也敢欺负他,而蒙古人也不信任他,不经查证,就认为他与逃亡中的赵氏遗孤相通。而这种不信任也导致他们缺乏自信,所以洗冤出狱后,就拿钱贿赂为他平反的主审官员申屠致远。国家丧亡于异族之手,这种事情、这种心态都是非常普遍的,杨玠节的故事,只是当时亡国臣民的一个缩影而已。
杨石一脉,在宋朝末年也非常显赫,而且出了杨家第二位太后,他们在宋朝抗元过程中,展现出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就笔者所能看到的史料而言,杨石并没有太多后代,他的儿子杨麟孙年幼夭折,于是他收养了鄱阳一个姓洪的小孩以为后嗣,改名杨缵。杨缵,字嗣翁,又字继翁,号守斋,又号紫霞翁。据周密记载,他小时候就已随杨石入宫出席宴会,并且与当时的丞相史弥远对过诗[18]。成年后,他也像自己的祖父一样,远避权势,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最为出名的是他的文学成就。他与周密等人在临安成立吟社,经常聚集一起探讨琴音妙韵,或诗词格律,并编有《紫霞洞谱》传世,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从周密的记载看,杨缵在音律方面有如此大的成就,多多少少得益于他幼年时在宫中的所见所闻。杨太后本来就是“则剧孩儿”出身,其母又是宫中乐师,故她对音乐自然有比较高的要求,杨缵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在宫中欣赏的这些音乐盛会,确实会对他产生影响。
当然,杨缵并非没有当官,因为按照惯例,外戚一般都会推恩加官,而他又是永宁郡王杨石的嗣孙,恩赏当然会比同辈更大。从前引吴泳所撰的杨氏族人推恩加官制书可见,杨太后祔庙推恩时,他就与伯伯们一起,受封朝请郎[20]。此后,他历任安吉州(今浙江湖州)通判、知安吉州、司农寺卿、两浙东路安抚使,去世前曾任宝章阁待制(从四品),去世后,由于女儿进封淑妃,而被追赠少师[21]。在周密所撰写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杨缵的记载,但并没有提及他曾考取进士,由此可见,他能升迁至从四品的宝章阁待制,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外,作为外戚历次推恩也是其中的因素。杨缵虽能远避权势,但他为官却也秉正不阿,不畏豪强。在知安吉州任上,当地土豪秦九韶因事诬陷一个家仆盗窃,但杨缵公正审理,最后只以杖决,因而得罪了秦九韶。但他最后还是躲过了秦九韶的报复,全身而退,可见他是有当官的能力与智慧的[22]。
杨缵的女儿后来入宫,先成为度宗的美人,后来进封淑妃。徐乾学所著的《读礼通考》,记载了宋末参知政事赵顺孙在杨美人进封为淑妃时所上的一份奏疏:
臣忽睹邸报,御笔奉皇太后旨,美人杨氏可进封淑妃,令学士院择日降制。臣窃谓圣治以端宫闱为本,第美人乃宝章阁待制缵之女,缵以六月初三日上遗表,内批特赠四品,曾未半月,而进封之命下。……[23]
这一奏疏虽为清人所转载,但有元人黄溍所记之文字印证,当为信实[24]。它透露出三个信息,其一,杨缵乃于咸淳三年(1267)六月初三上遗表,亦即他在当日去世[25]。其二,杨缵逝世前之官职为从四品的宝章阁待制,逝世后特赠四品。其三,最重要的是,杨氏进封淑妃,乃“御笔奉皇太后旨”,而当时的皇太后正是四十年前因杨太后坚持而立的谢皇后。由此可见,谢太后对于当年杨太后援立之恩铭感在心,同时亦可见杨太后当年甚有远见,扶持亲信当新皇帝的皇后,也是当时后族保持富贵荣显的手段之一。第二年闰正月初六,杨淑妃为度宗诞下皇子,即后来之端宗赵昰。同年七月,杨氏家族“杨幼节以下百三十四人推恩进秩”,若此数据正确,单从人数上看,这绝对是南宋第一大的国戚家族了[26]。
咸淳十年(1274)八月,度宗驾崩,谢太后召大臣商议立嗣之事,“众以为昰长当立,似道主立嫡,乃立㬎”[27]。贾似道主张立嫡,其实从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正国家风雨飘摇之时,国有长君——虽然赵昰只比赵㬎大三岁,但七岁跟四岁的孩子心智是很不一样的——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国防与政治。贾似道主张立年纪较小的嫡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取其年幼易制,自己可以继续专权;第二是有可能想要遏制杨家上升的势头,若赵昰成为皇帝,生母杨氏即便不能成为太后,但杨家势力肯定会更进一步壮大。贾似道专制未能得到延续,德祐元年(1275)他即被赶出朝廷,不久就被理宗的弟弟赵与芮派出的郑虎臣所杀[28]。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摇摇欲坠。德祐二年(1276),朝廷为保住赵氏血脉,派年幼的赵昰与赵昺出判福州与泉州,由杨亮节、俞如珪保护二王及他们的生母杨太妃、俞修容逃离临安。不久,临安陷落,赵昰即位于福州,是为端宗;杨太妃被尊为太后,同听政,成为杨家第二位太后。此后,他们辗转从福州到达广州,但端宗不幸病逝,其弟卫王赵昺被立为帝,并改景炎三年为祥兴元年(1278),杨太后继续听政。一年后,宋军兵败厓山,陆秀夫与赵昺投海死,杨太后听到消息后,也投海自杀[29]。
杨淑妃如何进宫,至今已不可考,但因家学渊源,她“图史有闻”[30],能为度宗生下两个皇子,可见她甚得度宗宠爱。她当上太后,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但实际上也是把她个人的命运与大宋王朝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有记载说,她当上太后之后,在大臣面前仍自称“奴”[31],这说明在此危难之时,她已不敢以太后自居,故谦卑地以低姿态面对大臣,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为她保存赵氏一点血脉。厓山兵败之后,张世杰找到杨太后,“欲奉以求赵氏后而复立之”。其实他们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苟活的借口,以那时的形势,欲求恢复宋室江山,只是痴人说梦而已。故此,杨氏感叹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遂赴海死[32]。对她来说,忍辱偷生,不如以身殉国。忠义思想,正是当时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而皇帝、太后、丞相先后为国捐躯,正是为他们所提倡的这种思想作出表率。至今,广东新会地区依然有国母诞的传统,以纪念当年这位坚贞不屈的杨太后。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杨太后的弟弟杨亮节,他在德祐二年(1276)正月被封为福州观察使,随后保护杨太妃及二王离开临安赴福建。《宋史·赵与檡传》云:“益王之立,舅杨亮节居中秉权,与檡自以国家亲贤,多所谏止,遂犯忌嫉,诸将俱惮之。”[33]似乎杨亮节在大宋灭亡的最后关头,竟然妒忌贤能,并把持朝政。但据《通鉴续编》记载,赵昰即位之后,杨亮节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权职位,只是成为福建处置使。当时行在中还有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同行,后来文天祥又加入其中,实在看不出杨亮节如何秉权[34]。赵与檡是宋室宗亲、嗣秀王,后来战死在瑞安(今浙江温州),被列于《宋史·忠义传》中。很有可能是他在军中曾与杨亮节纷争,诸将忌惮杨亮节国舅的身份,故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杨亮节最后也跟他的姐姐一样,以身殉国,这也算配得上他的名字[35]。今天香港元朗屏山、九龙城联合道以及大澳渔村等地,都分别存留着杨侯古庙或侯王庙,据说就是纪念杨亮节的忠义行为的[36]。
余论
汉、唐时期的后族,多以攫取权力与发展势力来维持家族的地位与利益,他们本身就是维持王朝统治的众多家族中的一员,而家中有女成为皇后,让他们在权力与利益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尤其在汉朝,封建制度刚被瓦解,但贵族政治依然根深蒂固,故此,当时的皇后与太后,也只是家族政治利益的代表。西汉末,当“王莽谦恭未篡时”,谁会认为他以外戚身份主持国政是有问题的?而即便他篡位称帝,若非他改革失败,导致社会崩溃,又有谁会批评他的所谓不臣之心呢[37]?更有甚者,宫中后妃或许只是其家族在政治上的棋子,最典型的是汉献帝的皇后曹氏,她显然被曹操安排在献帝身旁,以为曹家获取更多利益的。但当哥哥曹丕要篡位代立时,她即便想维护夫皇的帝位,却也无可奈何[38]。唐朝后妃政治最盛者当属武则天和韦皇后,在后人眼中,这是属于“内祸”,与汉朝外戚干政有所区别。但若非她们背后都有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她们又如何能够把持政权呢?
然而到宋朝,根本没有后族能威胁皇权,因为当时贵族政治的土壤早已消失殆尽,皇帝成为朝中的绝对权威。南宋两个权臣,韩侂胄与贾似道,可以说是因后妃而得以专政的,但他们专政,并非家族势力强大,反而是因为皇帝的信任与支持。而当皇帝不再信任或支持他们时,一纸圣旨就可以把他们罢免并诛杀。这意味着,宋代后族已不能与皇权对抗,更不能颠覆皇权,他们只能依附于皇权,换言之,他们的利益跟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淳安杨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是南宋首屈一指的后族,但却缺少传统世家大族的历史底蕴,当家族的第一个皇后出现时,这个家族才刚刚因各种利益而形成。他们的发展与壮大,并不来自家族势力的庞大,也非他们家在朝中有权威人物,更非他们在战场上立有战功,而是宋朝几代皇帝对他们源源不断的眷顾。当这一家族形成之时,他们就已经设计好了发展的思路,要不断获得皇恩,要把自己的利益与皇帝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诚然,他们跟史弥远联手废掉了一个有可能成为皇帝的皇子,因为后者可能会有损他们家族的利益。但面对新皇帝,他们并不居功,而是选择韬光养晦,因为前车之鉴,韩侂胄的例子告诉他们,过分接近权力,将会输得一无所有。依赖皇恩而非自身的实力与势力而发展,这是杨氏家族跟汉、唐后族,乃至北宋外戚将门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杨氏家族也与其他名宦家族不同,他们不必依靠科举来发展自己。在宋代,一个名宦世家如果三代不出科举人才,就有可能会没落,但杨氏家族似乎没有多少人获取进士功名,仅杨次山于嘉泰二年(1202)登武进士第[39],考虑到当年杨皇后怀孕并被立为后,作为哥哥的杨次山以六十四岁高龄取得武进士,似乎也是皇帝的恩赏。也许在他们看来,几代皇恩足以让他们长保富贵,与其辛苦读书,不如吟风弄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族出现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却没有发现他们在学术上与政治上有过人之处。
然而,既然家族的利益与皇帝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王朝崩塌,杨氏家族的运气也就走到了尽头。在此时,像杨淑妃、杨亮节等人,能以身殉国,其实是比较好的结果。其他人进入蒙古人建立的新朝代,就只能低头做人,杨玠节被守藏吏诬陷,差点性命不保,就是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尽管驸马杨镇在元朝官至左丞,但家财却慢慢散去。据袁桷记载,周国公主下嫁杨镇时,理宗给了杨家很多礼物,但后来“宋社亡,杨氏子不能守,归于济南张参政斯立”[40]。这说明,宋代的后族,一旦皇恩不再之日,也就是其没落之时,因为他们再没有继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
[①]见章国庆编著:《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第324页;《宋史》卷465《杨石传》,第13597页。
[②]见吴泳:《鹤林集》卷8《杨凤孙授中大夫、杨蕃孙授朝奉大夫、杨衍孙授朝请郎、杨缵授朝请郎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5册,第71页;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国学基本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0页。
[③]吴泳:《鹤林集》卷8《杨凤孙授中大夫、杨蕃孙授朝奉大夫、杨衍孙授朝请郎、杨缵授朝请郎制》,第71页。
[④]吴泳:《鹤林集》卷8《杨凤孙换授福建观察使知閤门事制》,第71页。
[⑤]见章国庆编著:《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第325页。
[⑥]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第70页;李贤等编:《明一统志》卷41《严州府》,第1013页。
[⑦]见王义山:《稼村类稿》卷3《跋杨中斋诗词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2册,第20页;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第70页。周密:《云烟过眼录》卷1《张受益谦号古斋所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页。
[⑧]有关这场婚礼的全过程,可参见周密:《武林旧事》卷2《公主下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9-43页
[⑨]《宋史》卷248《周、汉国公主传》,第8790页。
[⑩]贾似道当然是不想杨氏崛起的,当他感觉到杨氏可能有威胁时,就会出手遏制他们,详见下文。
[11]见《宋史》卷45《理宗五》,第879页;卷248《周、汉国公主传》,第8790页;章国庆编著:《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第325页。
[12]见《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39页。
[13]见陈桱:《通鉴续编》卷24,德祐二年二月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90册,第969页。
[14]见宋濂:《元史》卷9《世祖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6页;刘将孙:《养吾斋集》卷19《宝熙斋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8册,第189页。《元 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十月,吏部尚书兼临安府安抚使杨镇、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迷里忽辛并参知政
[15]贡奎:《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6《赠驸马杨中斋墨竹》,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121页。
[16]魏初:《青崖集》卷1《次韵答左丞杨中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7册,第701页。
[17]《元史》卷170《申屠致远传》,第3989页。
[18]见周密:《齐东野语》卷10《混成集》,第187页;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3页;周密著,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笺》卷3,影印徐楙爱日轩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页b。杨缵为杨石所收养一事,仅见于《浩然斋雅谈》,但杨缵之于周密,亦师亦友,当为信实。
[19]有关杨缵组织的吟社,及其所编之《紫霞洞谱》,可参见周扬波:《南宋格律词派和浙派古琴的渊源——以杨缵吟社为中心的考察》,《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吴安宇:《南宋<紫霞洞谱>寻踪》,《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4期。
[20]见吴泳:《鹤林集》卷8《杨凤孙授中大夫、杨蕃孙授朝奉大夫、杨衍孙授朝请郎、杨缵授朝请郎制》,第71页。
[21]见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牛女》,第17页;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第53页;沈翼机:《浙江通志》卷115《职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280册,第102页;徐乾学:《读礼通考》卷105《皇妃受册遭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第108册,第475页。
[22]见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秦九韶》,第171页。
[23]徐乾学:《读礼通考》卷105《皇妃受册遭丧》,第475页。
[24]见黄溍:《文献集》卷10下《格菴先生赵公阡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8册,第639页。
[25]考诸《宋史·本纪》,杨美人进封淑妃乃在咸淳三年(1267)六月,而据赵顺孙奏疏所言,杨缵上遗表当在是年六月初三。见《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8页。
[26]杨淑妃诞生皇子,见王瑞来笺证:《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4,咸淳四年闰正月初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28页。另据周密记载,杨淑妃于咸淳五年(1269)再度降生皇子,取名鍠,但不久即薨逝。考诸《宋史》,赵鍠出生在咸淳四年(1268)十一月,当然,就时间间隔上看,杨淑妃时隔十个月再生皇子,应该是可能的。关于杨氏推恩,《宋史·本纪》云共一百三十四人,但杨淑妃本传则只记有三十四人,从规模上看,则淑妃传所载更为合理,因为宋代外戚推恩的确很少见有百人以上的,但杨氏一族出了两位太后,一位驸马,说他们是南宋第一大国戚家族应不算夸张。见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度宗诞育》,第304页;《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0-901页;卷243《杨淑妃传》,第8662页。
[27]见《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39页。
[28]见《宋史》卷474《贾似道传》,第13785-13787页。
[29]见《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39-946页。
[30]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4《杨淑妃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3页。
[31]见《宋史》卷451《陆秀夫传》,第13276页。
[32]陈桱:《通鉴续编》卷24,祥兴二年二月甲申条,第976页。
[33]《宋史》卷450《赵与檡传》,第13262页。
[34]见陈桱:《通鉴续编》卷24,景炎元年五月条,第970页。
[35]见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二王入闽大略》,第121-122页。“南军大溃,王及枢密使陆秀夫字君实、杨亮节皆溺海而死焉。时二月六日也。”
[36]笔者曾就香港之杨侯庙或侯王庙,请教于何冠环教授,他认为这些庙原来所祭祀之人,未必就是杨亮节,而很可能只是清末学者陈伯陶的牵强附会。不过笔者认为,无论其原来祭祀之人是谁,但民间既然普遍认为侯王庙所祀者乃杨亮节,亦足见他以身殉国的节烈行为,颇为普罗大众所接受。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 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节亮。村民们保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吃盆菜的村俗至今。
[37]关于王莽,可参见葛剑雄:《我看王莽》,载《读书》1997年第10期。
[38]关于曹皇后,见范晔:《后汉书》卷10下《献穆曹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55页。
[39]见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83页。
[40]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7《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8页a-第8页b。
本文原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原文16000字。推送版为作者有所增补,全文约27000字,引用时请注明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刘广丰先生赐稿!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