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陕西杨氏
"四知堂"下团结着杨震的华阴族裔.
陕西华阴是杨姓的再生地,有杨姓子孙逃往华山仙谷避难的传说,在汉代时华阴杨姓为望族。华阴县地处陕西、河南交界处,与潼关、灵宝、苏城、永济、大荔几县相邻,是秦汉以来杨姓聚居之所,也是杨姓人的早期故乡,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杨姓家族多出于此。他们用"四知堂"这一堂号来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杨震。因为杨震一家的祖籍就在华阴。华阴县为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宁秦邑改置,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华阴县在西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故有的史书或杨氏家谱中常联用为"弘农华阴人",并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
这里除了华阴杨氏而外,陕西还有如下主要杨氏支系:
(1)冯翊杨氏冯翊即今陕西大荔县,三国魏时设冯翊郡。时有杨沛,字孔渠,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为公府令史,后调任新郑县令,为曹操所赏识,历迁九江、东莱、乐安等郡太守及京兆尹,后改任议郎。他前后为令守多年,皆不以自身生计谋,引退之后,家境穷困,在家治病,竟无佣人。妻子受冻挨饿,死后贫不能葬,由亲友故吏为之治丧。
(2)凤翔杨氏凤翔为唐五代时方镇,唐贞元后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凤翔人杨播,进士出身,自少好学,尤善诗词,但无意仕途,因之退居于家,每日以诗书为伴。唐玄宗时,特征召至京,授谏议大夫,不多久辞职归里,仍隐居于家。唐肃宗即位,再遣使征召,授散骑常侍,不多久又弃官归里。自此不复征召, 自号"玄静先生"至终。有子杨炎(729-781年),为唐玄宗时名相,卓越的理财专家。
(3)新平杨氏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彬(邻)县。新平人杨思权,系五代时人,初事梁,官至控鹤军使(禁卫官),后唐灭梁,归后唐授都指挥使。当时潞王从珂,反攻凤翔,思权首先投降,由是诸镇皆溃,以功授左卫将军,任内病逝。
(4)三原杨氏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三原县,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东嵯峨山之北。三原人杨达夫,字晋卿,金泰扣进士,初为雩县主簿,旋为令。为人清正廉明,为吏民所敬服。治政简易便民,持身简朴无所好,惟爱山水胜境,家居择*山临水之处,自得其乐。
(5)奉元杨氏元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置奉元路,治所在长安、咸宁二县,即今陕西西安市。奉元人杨恭懿,字元甫,自少勤奋好学,善词赋,工文字,尤精《易》、《礼》、《春秋》、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与许衡俱被征召,不赴任。数年之后,太子元成宗铁穆耳下教中书,俾如汉惠帝,聘四皓者以聘之。恭懿感元世祖意诚,于是赴京受任,对当时天下形势提出了很多好的看法,人们称之为"元中四皓"。
(6)咸宁杨氏唐天宝七年(748年)以万年县改名为咸宁县,与长安县同城而治,即今陕西西安市。咸宁人杨鼎,字宗器,家境清贫,勤敏好学,力求上进,乡试得第一名,廷试第二名,授编修之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累官至户部尚书。在户部任内,持身廉正,然性颇居滞。卒于任内,赐谥曰"庄敏"。
少数民族中的杨氏
杨姓以弘农杨氏为主体,不仅成为汉族中的大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是主要姓氏。
(1)云南南诏白族杨氏 南诏本称蒙舍诏,即唐初乌蛮六诏之一,居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开元中,其王皮逻阁统一六诏,迂都太和城,即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白族杨姓,一直是南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他们在汉代是哀牢夷中的一支,自称九隆族之后。至唐代时,杨姓便上升为族中大姓之首,有53人为南诏国的重要官员。南诏灭亡后,白蛮族贵族杨干真于927年杀郑隆宜和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改元"兴圣",在位8年,谥"肃恭帝",成为当地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元代,杨姓为段氏总管的重臣,有22人名载史籍。明清至近代,杨氏依然长盛不衰。至今在云南喜洲地区,还有不少林庄聚居着许多白族杨姓,如寺上、寺下、中和邑、城北、大界南等村。他们为保卫和开拓祖国的西南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辽宁辽阳满族杨氏 辽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这里住有满族杨姓。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辽阳人杨绶宗,就是满族镶黄旗人。
(3)吉林昌邑区满族杨氏 昌邑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据1934年杨锡绶等人续修的《杨氏谱书》载,这里的杨氏,原为汉人,原籍云南贵州府,迁居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康熙年间,携眷移居永吉州地方,耕种官地,因能尽数交纳所在耕地5年的额粮,经吉林将军、副都统等奏请,奉谕旨,遂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其中关于庚子抗俄名将(杨)凤翔的记载,有补于史书之不足。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14代。
(4)吉林辉宁朝鲜族杨氏在清代,辉宁约在今吉林辉南县一带,这里就有被编为正黄旗的杨姓包衣人(奴隶),属高丽姓朝鲜族。
(5)新疆沙陀哈萨克族杨氏我国古代沙陀部是突厥人的一支,在今新疆哈萨克自治州的塔城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此置塔尔巴哈台厅。唐末五代时,沙陀部人曾在中原建立后唐、后晋和北汉三个王朝。后唐庄宗时,就有杨光远、杨承勋父子为沙陀部人。光远,字德明,初为庄宗部将,因战斗时损一臂,因之号为独臂将军。后归晋,晋高祖授为节度使,屡立战功,为高祖所器重。承勋,为人富正义,居乡甚受尊敬,初官莱州防御使,后授郑州防御使。
(6)宁夏回族杨氏在元代,有杨朵儿只、杨不花父子为宁夏人。朵儿只(1283-1324年)初事元仁宗于藩邸,聪明勤快,善伺人意,服侍勤慎,仁宗颇倚重之。仁宗即位后,授御史中丞,以功升集贤学士。仁宗逝世后,被权臣诬陷遇害,追谥"襄愍"。不花被授佥河东廉访司事,任内颇有政绩,调升通政院判。后被乱兵所杀。还有明正德年间的杨忠,亦宁夏人,官至指挥佥事,为人廉介,有勇有谋,在变乱时战没于阵。
(7)内蒙蒙古族杨氏唐代有朔方(今内蒙古抗锦旗西北黄河南岸)人杨朝晟,字叔明,官至骠骑大将军和邻宁节度使。元代时,又有蒙古人杨琏真如,元世祖用为江南释教总统,令其发掘故宋室赵氏诸陵及钱塘、绍兴诸大臣冢墓,凡110所。还有明代初年,著名戏曲家和琵琶演奏家杨讷,亦出身蒙古族。
四川杨氏
巴山蜀水间的杨氏出自杨后的后裔。
四川也是杨姓最早发迹的地方和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东汉时期,就修纂了杨氏族谱,即《扬雄家牒》。《杨子云集序》中有一段文字,肯定来自《扬雄家牒》,可惜这家牒早已散失不传了。但据清人段玉裁研究,扬雄亦即杨雄。这样一来,却给杨姓的第二故乡留下了一桩疑案。杨侯灭国后,他的子孙不是逃往了弘农华阴,而是逃到四川的巫山了。或是杨侯的另一支系逃到了四川。大约到了汉代,四川这一支杨姓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成都杨氏最早有成都人杨由,字哀仆,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易理学家。他自少爱好易理之书,及长,应召为郡文学椽(秘书之类),未几辞归,在乡教授门徒至百余人,后在家闭门研易理,数年未出家门,著有易理论文10余篇,名曰《其平》。到了东汉更有天文学家杨厚(72-153年),继承父学,传授天文地理,每有灾异之变,多能预知,先作预防,皆有灵验,时人皆奇之,顺帝特遣使征召赴京授侍中之职。东汉时还有成都人杨春卿一家,尤为显赫。春卿少承其先人传授的图学,对造城垣、筑城池,颇有心得,曾为公孙述部将,为其建筑城郭多所。汉军平蜀之时,春卿战败自杀。临终时戒其子统曰:"我绨裘中,藏有先祖所留秘记,你宜好为收藏之,可后为汉家所用。"统,字仲通(113-168年),感其父遗言,自此勤研术数,并自习天文地理,对河图洛书及天文推步星术,更深知其奥妙,时人无出其右者。后朝廷闻之,征召为彭城(今江苏铜山)令,累官至光禄大夫,掌管议论及顾问应对诏命等事宜。病卒于任内,为国之"三老"。统曾作《家法章句》及《内城解说》2卷,留作其后之戒。
(2)绵州杨氏隋开皇五年(585年)置绵州,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四川绵阳县东,宋移置今绵阳县。绵阳人杨允恭,自少孝友,待人以诚,及长,倜傥任侠。于宋太宗时为广连都巡检使。任内海盗剿捕殆尽。后改任督理江南水运,绿林江盗悉被扫清,以功升发运使,曾数次建言利弊,咸平年间(998-1003年),擢升荆、湖、江、浙都巡检使,任内病逝。还有杨绘,字元素(1027-1088年),进士出身。初授开封推官,旋升知兴元府,皆有政声。宋神宗即位(1068年),授命铨修起居注,为帝所嘉,旋迁知谏院,后改任侍读。绘以谏官不得尽其言,则求去。后官至翰林学士。元祜初(1086-1094年),改以天章阁待制知杭州,任上病逝。
(3)眉州杨氏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青州改为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县。眉州人杨孟容,北宋时人,累官至知怀安军,因与当权者意见相左而辞职。宋哲宗特书"清节"二字赐之。还有杨椿(109-1167年),曾得省试第一,累任宪节,颇有政声,后因不附秦桧之故,遂罢官家居。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复再征召,授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卒赐谥曰"文安"。再有,杨文仲,字时发,宝祐进士出身。曾为崇政说书,德祜年间(1275-1276年),元兵渡江,在朝士卒弃职而去,侍从仅有文仲一人。卒于南宋幼帝祥兴二年(1279年),即宋最后灭亡的一年。著有《见山集》。
(4)丹棱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洪雅县改名为丹棱县,治所即今四川丹棱县。丹棱人杨恂,字信仲,元丰进士出身。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授广都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富有正义感,政声显著,为县民所敬颂。凡上书言事,切直实际,为宋哲宗纳用。后竟人元柘党籍,从此不出,卒于乡里。
(5)涪陵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汉平县改名为涪陵县,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县。涪陵人杨载,南宋时人,以功名自负。当时金人立刘豫为帝,载在宰相张浚前自告奋勇去劫杀刘豫。他率10勇士至金,伪降在金做官,而行反间之计,因之刘豫果然被废。浚以载有功,特赐为从事,授知达州永睦县,卒于任内。
(6)达州杨氏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通州改名为达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达外1人杨晨,宣和进士出身。初授荆南府教授。丞相赵鼎知其才,推举任秘书省正字,后迁兵部郎中。南宋高宗遣往抚谕西蜀,至即兴利除弊,为高宗所赞颂。朝廷有大议不能决者,必请其裁决。后官至礼部侍郎,卒于任内。
(7)遂宁杨氏唐景龙元年(707年)置遂宁县,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附近。遂宁人杨辅,字嗣勋,乾道进士出身,有预见性。初官利西安抚使,后累官至宝谟阁学士,四川制置使,后授兵部尚书,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任内病逝,卒赐谥曰"庄惠"。
(8)渠县扬氏在渠县涌兴区平安乡的杨家湾有一支杨姓人。这是当代台湾凤山市实业家《四川轿夫》的作者杨义富的老家。他的父亲杨森华、母亲魏元清,是忠厚善良的劳动者,义富生于1927年12月23日,夫人林夙,子力川、女小樱、茹涵,婿陈正荣。他在台富裕之后,仍不改当年工人本色,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往,总是平平凡凡,泰然自若,并以毕生辛勤所得,慷慨参与社会各类公益活动,举凡再创高雄四川同乡会、设置海峡两岸川籍青年奖(助)学金、照顾贫苦老人及孤儿、爱国捐献……等默默行善,乐为虔诚基督徒的表率者。
浙江杨氏
杨姓虽在宋明时期才鼎盛江南,但在宋明以前,江南也有了杨姓人的足迹。最早见诸史籍的有浙江会稽杨氏的杨乔和杨璇。杨乔,字圣远,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人,任尚书。其人体态俊伟,又好修仪容,为桓帝所喜爱,每次上书谈论政事,又多被采纳。因而桓帝想把公主嫁给他,但乔固辞不敢受,桓帝催之甚急,于是绝食而卒。杨璇,字机平,东汉灵帝(168-189年在位)时人,任零陵太守。因发明战车镇压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造反而连升三级。后任渤海太守时卓有政绩,得到了灵帝的信任,凡各地方有难政,都委派他去解决,最后晋升为尚书仆射。因病乞归,卒于家。除此,还有如下杨氏支系:
(1)浦江杨氏 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年)以浦阳县改名浦江县,治所在今浙江浦江县浦阳镇,浦江人杨扶,字圣仪,晚唐时人。初为武源令,有政绩,以功升迁交州刺史。所至之处,热心吏治,爱民如子,吏民皆敬爱之。因此州人有谣曰:"杨圣仪,政多奇!"至明清时代,浦扛杨氏已成当地巨族,他们曾修有几次《浙江浦阳人峰杨氏家乘》。清道光二十一年杨德华等重修的家乘,至今还珍藏在台湾国学文献馆。他们认为其始祖是华阴杨氏的回图府君逊。
(2)吴兴杨氏 吴兴,即今浙江省吴兴县。有吴兴人杨冲,晚唐时人,进士出身,颇能文善诗,累官至大理评事,但无意仕途。冲与符群、宋济等为好友,每以诗唱为乐。他们同隐居于江西庐山不出,号为"中山四友"。
(3)慈溪杨氏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慈溪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慈城镇。有南宋理学家杨简世居于此,是为望族。其父杨廷显,字时发,号称"四明士",为人持身平正敦厚,处事稳健严肃,是为正人君子,陆九渊志其《墓志铭》有云:"以处士为后进师,与物最恕,省过最严。"杨家族人皆以廷显为第一人。杨简之孙杨芮,字大章,好学有教养,性坦易儒雅,为人热忱,善交游好施与。爱好书籍,搜集古书甚多,但无意做官,在家吟诗著书。时与同好吟诗唱和,与学士危素等交情甚笃。
(4)诸暨杨氏 秦置诸暨县,治所在今浙江诸暨县。该县有杨维翰、维桢兄弟名显于世。维翰,字子固,号方塘,元末明初人。初官为郡文学,旋迁慈溪校官,后以饶州双溪书院山长终世。维桢,系元泰进士出身,曾受命编修辽、金、宋三朝史。他们兄弟舶成名,在于其父杨宏的督促有关。杨宏曾筑楼于铁岩山,周植梅树百株,聚书数万卷,除去楼梯,让维桢专心读书楼上达5年之久。因此维桢自号为"铁岩",传为佳话。
(5)临海杨氏 临海,即今浙江临海县。该县有杨敬惪,字仲礼,元代人,世居于此。他好诗词,精《易经》,善章句,为翰林多年,未调他职,仅于泰定年间(1324-1328年)选授浙江儒学提举,后又回归翰林。著有《仲礼集》传世。
(6)余姚杨氏 余姚,即今浙江余姚县。该县有杨磋,字元度,元代人。他好学文,尤长口才,曾师事柳贯,为高弟。常与海内博学者辩论时事。初以乡贡出任宁海教谕,后晋升为缙云及本县学官。著有《诗传名物类考注解》传世。
(7)宁波杨氏 宁波,五代以后旧名鄞县。这里有杨守陈一家5进士以名世,故又称鄞县杨氏。守陈,字维新(1425-1489年),景泰进士出身。世代书礼传家,祖父杨范有学行,教以精思、实践之学。初为庶吉士,改任编修,明孝宗嗣位,升吏部右侍郎,谥"文懿"。其弟守阯(1436-1512年)及从弟守随、守隅和子茂元,皆成化进士出身。守阯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翰林院,人皆艳慕。守随累官至御史,巡按江西,所至以风采见称。弘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为人刚正,处:事持法不挠,谥曰"康简"。守隅官至江西参政和广西布政使,任内有政绩。茂元初官刑部郎中,后任湖广、山东副使,长沙同知,广西参政,终刑部侍郎,为官清正。还有明正德进士、湖广参议杨言,亦鄞县人,为官名声显著,为明人所称颂,每到一处,老百姓皆建祠祀之。
台湾杨氏
福建杨氏迁居台湾,斩不断两岸渊源。
台湾自古称夷洲,秦汉以来就与大陆交往频繁,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尔后曾一度被荷兰与日本侵占。1683年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改建台湾省。故开基始祖多系福建杨氏。然而他们是何人、何时、从何地入台的呢?因代远年湮,查证维艰。据考证,今有三说:一是台湾文献研究会考证的开基始祖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他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携家小渡海到台湾垦荒的;二是戎济方先生《旅琉球(即台湾)华侨杨明州谱系考》一文中所说的开基始祖为杨明州,其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他在出海时"忽遇飓风,飘于外洋",在海上经历了极为艰难的28天的飘流,最后在琉球岛上岸并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三是杨见温在《杨氏历代先贤列传》中说的开基始祖为闽人杨文科,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族人随同郑成功渡海来台垦殖,迄今已300余年,其后陆续前来者甚众,台湾遂成为闽粤延长,而杨氏族人已达50余万之多,列台湾十大姓氏之一。见温还就年代先后及落籍处所,执简驭繁地罗列了杨氏人台的年代:
一是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建海澄人杨文科率族人随郑成功渡海入台,落籍台南佳里。
二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福建龙溪人杨巷住嘉义六脚。长泰人杨如风住台南归仁。同安人杨志申住台北。南安人杨凤及杨子爵住台中清水。康熙三十年,晋江人杨古垦荒于云林北港。康熙末年,同安人杨国扬入垦彰化。
三是雍正初年,福建龙溪人杨顺盈择居台南大内,杨庆住台北士林,杨寝住台中。同安人杨德惠住苗栗,旋迁宜兰。又广东镇平人杨于崇居嘉义。雍正十二年,杨肇画、杨明教参加文科垦荒。雍正末年,福建平和人杨舜居台中乌日。
四是乾隆初年,杨肇珍一行6人,杨应蚕一行13人入台南佳里。广东镇平人杨朝建入垦屏东。福建同安人杨恭成居高雄美浓。乾隆十七八年间,福建平和人杨国策、杨君略人垦台北士林。同乐人杨缵入居桃园八德。广东陆丰人杨尚建入桃园中坜。福建同安人杨咸仙一行5人居台中清水。杨长成居台北士林。乾隆四十二年间,诏安人杨江率子2人住嘉义民雄。及至乾隆末年漳浦人杨炳人屏东新园。南安人杨士琬率族人人垦彰化溪湖。
五是嘉庆初年,广东梅县杨凤廷入苗栗。福建杨兴居南投集。嘉庆七年,福建杨中居宜兰。嘉庆末年,福建人杨盈怀等3人入垦彰化鹿港。此外,台湾光复时,山胞改为杨姓者不少。
如今著显台湾者,则有如下杨氏:
(1)台南佳里杨氏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年至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汎,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时,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准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2)台北半线杨氏康熙三年,入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既结后告之曰:"子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子当远徙,十稔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6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振文能识大体,人郡痒,捐资为知府街,赏戴花翎。孙应选,亦有盛名。
(3)台中杨氏台中县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乃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不但信用可*,兼对贫民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而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第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省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本人人侵时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再购买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4)台中沙鹿镇杨氏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工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展到今日之味丹集团,员工近五千人,工厂动力达三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二十余家。事业有成之余,仍不忘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包括捐资兴学,救困济贫,协助地方建设,积极回馈社会。
除此,根据台湾省杨氏宗亲会的设置情况,还有高雄杨氏、宜兰杨氏、基隆杨氏、桃园杨氏、新竹杨氏、屏东杨氏及云林北港杨氏等。这些杨氏,几百年来,对开发和建设台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难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却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杨代宗祠和宗亲会
杨姓文化
杨氏的宗族文化事业也是相当发达。
首先是由于它具有传播宗族文化的枢纽组织--"杨氏宗祠"和"宗亲会";其次是杨姓人对修宗谱的重视,一部宗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再次是还有数百名杨姓的文人学者,无论是从文艺、学术、科技、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写出了不少有文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
"杨氏宗祠"与"宗亲会":传播杨姓文化的枢纽组织
杨姓同胞均保持有相当浓厚的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传统。不少杨姓聚居的地区都建有家庙,称之为"杨氏宗祠"或"杨氏支祠"一类的祠宇,有的还称作"宗堂"或"公堂"。一些大的家庭,在堂屋里设有神龛,专祀自家的祖先。宗堂里都拥有一笔田产和庄园。如寿花园杨氏宗祠,是祠奉杨氏明迁始祖昌敬公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拥有祠宇一座,大小房舍上百间,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此办了一所族学--"杨氏养正高等小学堂",容纳生徒300余人。该祠宇有良田数百亩,年收租数百石。这笔田租,除用来办学外,还作为春秋二祭的膳食费。除了这所大宗祠外,下面还有不少支祠,如林四公祠、怀宇公祠、一琼公祠、廷佐公祠和邦财公祠几十所,都有庄园祠宇和田产。每年春秋二祭(包括清明挂扫)都把子孙聚拢来欢宴一堂。
这种祠宇建设,如今在港台的杨姓中还盛极一时。1971年10月,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就在会长杨森将军私有的新店稻子园山坡地筹建董杨总宗祠会址,并举行了破土奠基典礼。而杨氏祠堂保存得较为久远而又完整壮观的要数山西代县鹿蹄涧的杨忠武祠。它为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北宋杨家将后代及广大人民缅怀杨家满门忠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圣洁之所。七百余载,香火绵延不绝。特别是1990年5月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万里归来,拜谒宗祠,木本水源,意深情浓。他见祠堂内外,多有不尽人意处,慨然捐资六万美元,增建牌楼,整修殿廊,浓妆淡抹,彩绘金身,以慰故人,以倾离情。如今七百年古祠,又焕然一新了。
所谓宗亲会,也就是像公堂会那样,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连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又称为"始祖公会",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等。
像这种宗亲会组织,在台湾杨姓中甚为普遍。除此还与董姓联宗,组成董杨宗亲会。据统计,在台湾的宗亲会有:台湾区董杨宗亲联谊会、台北市杨姓宗亲联谊会、高雄市董杨宗亲会、台北市杨姓宗亲会、财团法人杨姓四知堂、大台北董杨宗亲联谊会、宜兰县杨姓宗亲会、基隆董杨宗亲会、桃园县董杨宗亲会、新竹县杨姓宗亲会、新竹市杨姓宗亲会、台中杨氏宗亲会、云林县北港杨姓宗亲会、台南县董杨宗亲会、屏东县杨氏宗亲会、金门董杨宗亲会,共17家。
在海外各国(地区)的宗亲会也办得很火热。计有: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菲律宾董杨礼智三描分会、菲律宾董杨宿务分会、菲律宾董杨三宝颜分会、菲律宾董杨班乃区西里人省分会、菲律宾董杨纳卯分会、菲律宾董杨美骨区分会、菲律宾弘农杨氏宗亲会、泰国杨氏宗亲会、新加坡杨氏总会、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印尼佛昙杨氏联谊会、印尼杨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雪龙杨氏公会、汶来杨氏宗亲会、沙捞越董杨氏宗亲会、沙磅越陇西公会、沙磅越美里杨氏宗亲会、彭亨杨氏联谊会、马**知堂、大韩民国董氏宗亲总会、大韩民国十五次广川董氏宗亲总会、大韩民国中兴(董杨)宗亲会、日本国董氏宗亲会、新西兰杨氏宗亲会、缅甸仰光杨氏四知堂、美国董杨宗亲联谊会,共30家。
会址设在台湾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成立于1971年10月8日,有《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章程》。
它是以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如不能举行会员大会时,得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其会员代表之产生方法由理事会定之。宗亲总会设理事31人,候补理事11人,监事9人,候补监事3人,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之,任期4年,连选得连任。理事会互选9人为常务理事,并就常务理事中互选1人为理事长,4人为副理事长,监事会互选3人为常务监事。理事长代表宗亲总会,对内总领会务。第一、二届理事长为杨森将军;第三、四届理事长为杨宝琳女士;第五届理事长为实业家杨清钦。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