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一、杨姓出源有二: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带。对于伯桥为杨姓氏得始祖这一点,《唐书宰相世糸表》有不同看法。《唐书宰相世糸表》认为:周宣王之子尚父,被封于杨国,是最初以杨为姓的人。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为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国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山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旺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亲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锭黄金相赠。杨震十分生气,毅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人,杨氏子孙以“四知堂”作为自己的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东汉杨昌时,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有3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今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东、西汉时,杨氏的郡望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 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赐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末,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见杨广昏庸无道,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官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河南固始的杨细秀也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元光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戍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以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州、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儿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军容使田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第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入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莆田,卜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黄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莆田。杨宣仁则由莆田涵江而入仙游,卜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福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西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莆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杨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
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在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宋代,江西吉水的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宇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安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宋末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铤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子杨锋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广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一。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在今彰化县);商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今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斗六;杨弦道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入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的。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二、入明与定居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加朝,留下杨胥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郎)仕唐,任延平剌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历蛟湖、池湖,后卜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四子: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宏农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迁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由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将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居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卜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依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曹远镇汶州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到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口。
三、迁移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据梅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急,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 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到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作者注:许多杨姓的网友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杨氏的情况,来信和留言要我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其实,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十分有限。现将我正在撰写的《三明姓氏志》中有关章节摘至,以飨读者。另:本文仅是未定稿的初稿,如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