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上图:杨璟全家图。后排为杨璟和施夫人,前排右起为杨洪、杨沖、杨清
“杨家将”是怎么来到河西务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发生在河西务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南京,随即派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挥师北上灭元。二将亲统马步舟师二十五万,沿京杭大运河水陆并进,于当年闰七月二十五日抵河西务。此处距大都北京仅120里,地扼入京的水陆咽喉,故元顺帝急派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等,统率看家的全部主力部队在此设阵布防,决心与明军展开最后一搏。武定侯郭英率领的先锋部队最先与元军遭遇,为他担任副先锋的就是杨家将的后裔杨璟。元末乱世,杨业的十七世嫡孙杨政,亲率三子二侄随朱元璋勇举义师,共为大明开基立下赫赫战功,曾被常遇春称为杨氏“一杰五虎”,这“五虎”为长子杨璟、次子杨换、三子杨柱、侄子杨鹤、杨芳。杨璟为“五虎”之首,时封营阳侯。
两军交锋后,杨家父子率队直冲敌阵,与元军展开殊死拼杀,致敌人仰马翻,死伤无数。郭英所部也是如此,一鼓作气便将元军杀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当时整个战场上到处黄沙滚滚,杀声震天,直杀的元军乱尸相枕,血染成泥。此时的元朝已是穷途末路,这次虽说集中了所有的全部主力,但与明军相比,明显士气不足,故被杀的溃不成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一少部分退守到了通州,明军大获全胜。转日,明军直逼通州城下,消息传到大都,朝中为之大震。顺帝见大势已去,急忙于二十八日夜间携太子、后妃及一班蒙古大臣仓皇北遁,大都随即被徐、常大军所占。到此为止,入统中原近一个世纪的蒙元帝国终于被大明王朝所灭。
上图:杨洪封侯图
河西务一战,杨璟居功显著,故被常遇春留在河西务,负责戍守十四仓和北运河,因此被后来称为“守仓河将”。杨璟当时30岁,因元配欧氏远在湖南永州,所以又在河西务继娶吴氏,由此便在城内北五街的岳父家中落户。数年之后,又相继娶了闫氏、施氏二位夫人。至“靖难之役”起,杨璟随燕王一路南攻。建文四年(1402)四月二十七日,为救护燕王而被南军(即朝廷部队)腰斩于安徽灵璧。永乐二年(1404),被成祖追封为“璟国公”,并于河西务为之敕建龙王庙,璟公祠及六合塔,以塔为其衣冠冢,太子少师姚文孝奉旨亲自为他撰刻墓志铭。此碑于2009年5月出土,现存武清。自此以后,瀛西(河西务古称)杨氏杨璟奉为北方始祖。
杨璟共生八个儿子,其中的七子杨洪,八子杨清均出生于河西务,同为施夫人所出。待杨洪长大成才后,又亲率众家兄弟子侄长期镇守于长城内外,在长达48年的戍边生涯中,亲手缔造了比宋代先祖更为显赫的明代杨家将。
上图:杨洪归家图
杨洪字宗道,洪武十四年(1381)生于瀛西城内。其自十余岁便随父征战,赤马金刀,智勇过人,形神皆酷似其先祖杨业。父亲杨璟在灵璧阵亡时,他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永乐元年,杨洪袭职汉中百户,不入即奉召远戍开平卫(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以东,即元上都)。他当时年方22岁,亲人们都为他担心,他却坦然地说:“大丈夫立功杨名,宁有在跬步(即半步)之内!”于是谈笑而往。戍边之初,曾随成祖北征,杨洪一马当先,独冲敌阵,被成祖称为“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其在漠北边陲二十余年,战守兼备,屡立战功,至宣德末年(1436),已累封至都指挥佥事(正二品)。英宗即位后,又以新功于十二年中九度升迁,直做到左都督之职(正一品)。正统十二年,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宣府总兵,由此总帅宣(化)、大(同)一线。各路边寇只要望见带“杨”字的旌旗,便都惊呼“杨王在此,快逃!”
杨洪一生戍边48年,瀛西老家的兄弟、子侄,以及散居于湖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同族后代,便都纷纷投于他的麾下。到正统年间,已多达数十人,如再加上自养的家将、亲丁在内,总数足有上百人。这些军户子弟、少年英雄,个个精通武艺,能征惯战,再经杨洪亲身传带,逐渐形成一个以杨洪、杨清兄弟为核心,以其长子杨俊、侄子杨能、杨信、杨智、杨伦、杨伟、杨仁等为主力的将帅群体。从而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儿孙接替,在宣、大一线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军事长城。数十年间,这些杨门将士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御外抚民,建设北疆创立了无数的丰功伟业。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至景泰五朝,一直雄居各路边军之首,若论当时最著名的将领,唯有首推杨氏一家。因此民间便有了“朱家天子杨家将,换王不换将”的民谚在广为流传。
上图:侯爵府门前下马碑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军所俘,京城亦被也先所困。杨洪奉诏,急率精兵两万入卫勤王,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各路勤王之师先解京城之围,继又追剿逃寇,终于从垂危中挽救了大明王朝。这场“北京保卫战”结束后,杨洪以功由昌平伯进封昌平侯,敕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颁予免死铁券。不久,又命杨洪为镇朔大将军,重又回镇宣府。杨洪于景泰二年九月十三日病逝于京师,享年71岁。追赠“颖国公”,谥号“武襄”。初葬于北京西山之原,后迁墓于河北赤城,杨洪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洪的胞弟杨清,初为南京通州(今南通)管军百户。永乐初官至武清卫副千户。后随杨洪戍边,升六千户。宣德五年入朝,以司礼监编修代管批红(代批奏章),享誉“朝中第一铁笔”。正统十年进少保、武英殿侍郎、通奉大夫。景泰初以力主抗战和拥立景帝功,封世袭瀛西九千户,主修沽水中,兼掌通州卫、武清卫、令双卫俸禄。
杨家的小辈人物也非同凡响。杨洪的长子杨俊,为杨洪手下第一大将。北京保卫战中,以功由都督佥事,升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后迁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其弟杨杰(嫡出)早亡后,嗣职昌平侯。英宗复僻时,与于谦先后被诛。成化二年平反昭雪,复侯爵,谥“忠愍”,在武清杨村为之赐建“杨公祠”。侄子杨能、杨信,被杨洪倚为左膀右臂。杨能挂镇朔大将军印,接替伯父任宣府总兵,封武强伯。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予免死铁券;杨信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封彰武伯。予免死铁券,世袭伯爵诰券。其余的杨门将士,亦均被有官加官,无官补官。一时之间,杨家同出了三伯侯、四都督、多名指挥使,以及昭勇将军、镇国将军、武德将军、游击将军等不下十余人,连家丁、亲兵等也有十六人得官。这支明代杨家半的巅峰时刻和强大阵容。
此后,杨氏后人仍世代镇守于长城南北或京城内外,官居将帅者代不乏人。直到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其八世侄孙杨崇犹仍在拒守京城,并最后为大明自刎而亡。入清以后,瀛西杨氏的世袭封爵尽被消除。杨家后人陆续离开河西务,迁徙全国各地。而留守的九千户杨清一支嫡传后代则文风蔚起,成就斐然,登科第、得官职者接连不断,可谓彦杰辈出。清末以后,杨家随国运而衰,1900年遭罹八国联军兵祸,祖宅、家庙化为废墟,大宅门的风光由此一去不返。
如今,河西务杨氏后人已星散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先祖曾经的荣耀。每年大量的杨氏后裔回到河西务凭吊先祖,杨氏族谱等历史资料也得到了系统整理。河西务走出的杨家将,其满门英烈的丰功伟绩必将得以弘扬天下。
2022年4月6日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