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在仙游梁山之麓,曾出过一位在莆仙具有影响的历史名人杨在尧,许多人误以为他是仙游杨氏家族入莆始祖。其实不然,杨在尧是杨姓入闽者徙居梁山杨宣仁裔孙。在梁山之麓上,如今保存有宣仁、在尧、乾庵三座唐宋古墓。这三座不同年代的古墓,可以揭开杨姓从华阴(今属陕西)徙居仙游梁山的历史真相;但令人不解的是杨乾庵墓葬,缘何是无字碑,至今仍然是历史的不解之谜。
仙游梁山,宋元时期属归德乡,明清时期属文贤里,今属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杨泗宫一带。梁山之麓,即今为凤山丘陵。
据《仙游梁山杨氏族谱》收录的明代郑纪《序杨氏家谱》中这样写道:
予自司徒致政,杖履夷犹。因置酒石父老宾戚怡然道故。酒后耳热,相与屈指大姓,盖亦无多云。时杨君诚,兰谷,梅月与焉。遂出其所撰谱系求序于余。余反复披阅,见其祖宣仁自华阴入闽为榕博士。后为豫州难作兄弟相率避难,由莆而仙,遂卜居于吾里梁山之麓,再传而孙在尧公遂登唐天佑二年进士,官至右补阙,竟为我也破荒。其子崇鼎复任司理从陈洪进公殉国(归宋)。予再三杨氏之为故家翘楚。宜其子孙叙述之详且尽也。
然而近世士大夫于祖宗必诩,其显崇以耀俗。间或式微则每讳而不提,甚至非其为同族者。
何异魏之郊也祀舜、唐之郊也祀尧。郭祟韬既贵而拜子仪之墓,皆谓远祖,欲以夸来兹。不知其愧。比之狄青不认梁公为先辈淳朴远矣。
且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其大书、特书、不一书,凡以传信菲以传疑也。若夫杨氏之谱,或叙侧微,或叙奕,使吊灾、问疾、贺祥、庆福、世相往来,豪豪不失。瞻而不秽,详而有体,熟谓三代之心,不至今存哉?
抑叙有说焉。周家ト世三十,ト年八百,揆厥所自由,其先代积功累仁,故其兴也久而勿替。杨氏由唐迄今,几千年矣。其间贤豪长者,以及文缨武弁,或鹰民社,或志兵刑,种种蔚起,悉难枚举,而皆世有明德,造福于庙社生灵。然则俾云乃奕叶,世其显盛丰融,宁有艾乎?是用笔记述。亲者无失其为亲,疏者无失其为疏。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历千年如一日者,斯谱有焉。是为序。
赐进士通议大夫,南京户部侍郎前翰林国史官,直文华殿,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渊未屏山郑纪书。
郑纪《序杨氏家谱》记载:“余反复披阅,见其祖宣仁自华阴入闽为榕博士。后为豫州难作兄弟相率避难,由莆而仙,遂卜居于吾里梁山之麓,再传而孙在尧公遂登唐天佑二年进士,官至右补阙,竟为我也破荒。”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是仙游县文贤里上郑人,今属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郑纪《序杨氏家谱》中所指的“吾里”,即是文贤里。由此可见,杨宣仁自华阴入闽徙居仙游梁山之麓,确系仙游梁山杨氏始祖,在尧是宣仁之孙。
杨宣仁:仙游梁山杨氏始祖
据《仙游梁山杨氏族谱》记载:“宣仁公系廊坊节度巡官承焕公长子,世居陕西省华阴县,以德行闻,授榕(福州市之别称)学録。秩满,以黄巢举事,中原多难。偕宣智、宣义、宣信三弟南下卜室于闽。未几榕城被黄巢起义军占领,宣智徙漳州,宣信徙建州(今建瓯),宣义居莆阳杨城。宣仁以避乱因卜所安,由涵江而入仙游,遂卜居梁山之麓。宣仁公生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壬子(832),卒于唐禧宗中和三年癸卯(883),寿年52岁。妣上官氏,谥贞淑安人,合葬梁山坐辰兼巽。生琼、景二子。”
仙游梁山杨氏族谱明确记载:杨宣仁从陕西华阴入闽,授榕学録。退休后,因黄巢举事,因卜所安,由涵江而入仙游开族于梁山之麓,其卒后也入葬梁山之麓。梁山之麓,今为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杨泗宫后山的凤山丘陵。在凤山山上,杨宣仁墓葬尚在。其墓地前后20米,左右10米,经认定为:唐古墓葬。1992年8月,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立石碑一方,碑刻:“唐榕城学録杨公宣仁墓”,背面碑文概述杨氏得姓和梁山始祖宣仁公入闽情况。
据杨宣仁第37代裔孙杨文龙介绍,宣仁公墓系梁山杨氏开基祖墓,宣仁公后裔繁衍至今1100多年,已传40多代,裔孙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地。每逢冬至时,从梁山杨氏开族出的各支系宗亲都会派代表前往祭拜梁山开族始祖宣仁公和三代公(在尧公),认祖归宗,共叙族情。
杨在尧:史书不该遗忘的人物
杨在尧是杨琼的长子,杨宣仁的孙儿。据《清源志》载:“杨在尧,其先祖华阴入闽,居仙游。”《福建通志》卷三三《选举志》一《唐科目》:“天祐二年乙丑归系榜:仙游杨在尧。”据《仙游梁山杨氏族谱》记载:“字允中,登进士、迁右补阙。后归隐梁山之麓而居,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公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丙午年;卒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已未,寿七十四。妣贞懿淑人郑氏合葬梁山之南,坐丑向未兼癸丁。墓至清康熙五十八年已亥八月重修。”据文献记载:杨在尧,一作“杨再尧”。仙游人,祖籍华阴(今属陕西)。子杨崇鼎,陈洪进女婿。唐天祐二年(905)归系榜进士。为莆田杨姓首登科第者。官至右补阙。曾在仙游县东山书院讲学。著有《杨补阙文集》10卷。《重刊兴化府志》论曰:郑良士诗文集见《唐书·艺文志》,而黄岩孙著《仙溪志》,其诗文往往载在编中,亦可见其为一时文章家也。杨在尧登第在天祐中,时仙游属清源郡,而《清源志》载其有文集,今不复见,则其文与诗,略无可考也,姑因旧志存之,以俟知者。
杨在尧墓,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杨泗宫后山的凤山丘陵(梁山之麓),其墓用砖石砌筑,正面碑文:唐右补阙在尧墓,背面简述杨在尧官职及文物保护批文。1989年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时期,右补阙官职只有从七品上。那么,杨在尧是否只官迁右补阙。据《惠州五千年》之《唐朝建置和循州刺史事略》载:“杨在尧,福建兴化人,唐天祐二年(905)进士,官右补阙。杨在尧任职循州刺史期间,在龙川学士岩留有‘翰林石室’楷书石刻,为龙川进士韦昌明而题。唐朝灭亡于天祐四年(907),因此杨在尧极有可能就是唐代最后一任循州刺史。”由此记载可知:杨在尧任职循州刺史。这是当地的文献记载,具有可信度的史料价值。
唐朝刺史,分三个品级,即为:上州刺史三品、中州刺史四品、下州刺史五品。而循州应是中、下州,也是四至五品官员,官职品级高于右补阙。故此,杨在尧最后的官衔应该为:循州刺史。唐书宋史,遗漏了杨在尧实际任职时间和为官职务,源于晚唐战乱时局,和古代交通、信息闭塞的历史因素,不足为奇。现今《惠州五千年》地方文献已考证了这一史料,就应当补缺补漏给予立史记载。
根据现有文献可查证杨在尧的史迹,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丙午年;唐天祐二年(905)进士;授中书省门下右补阙;唐天祐三年(906),迁循州刺史;唐朝天祐四年(907)灭亡后,杨在尧归隐梁山之麓而居;卒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已未,寿七十四。杨在尧归隐后,在文贤里东山书院讲学,培养了许多寒门士子,被后人尊尚为:莆仙历史知名的教育家。尤其是杨在尧为官清正,惠民尽忠竭智力扶唐室江山,然得天命收去,人心涣散,犹大度收倾,一木难支,归隐梁山之麓而居。宋太祖挥军南下,已知天命有归,力劝其子崇鼎及亲翁陈洪进归顺,推进大宋统一大业,避免闽战乱而致生灵涂炭。其功绩,千年来一直广颂于民间。
杨乾庵:无字墓碑的不解之谜
杨乾庵墓,为何是无字碑墓,至今仍然是历史的不解之谜。难道真的达到了“挥手自兹去,不劳人挂念”的境界了吗?“无字碑”为何无字,千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那么,杨乾庵是属哪一种?
据《仙游梁山杨氏族谱》记载:“系梁山杨氏第十三代裔孙,字尚享,号世元。官拜宋开封法曹。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寿四十六。妣本里郑氏,生一子旺。”杨乾庵墓,也是在梁山之麓郁郁葱葱的文旦柚树林中。其墓东西长度30米,南北宽度20米,为七级石级墓,神道碑刻有:宋开封法曹乾庵杨公墓。背后碑文记述杨乾庵生平、墓室格局。整座墓犹如凤字型,古朴典雅气势雄伟。1992年8月,以宋古墓葬,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座墓,令人不解的是无字碑。这座无字墓碑上的图案疑似是佛门寺院大门的图案。墓碑与墓基石料颜色显然不同,一眼就可以辨别是两个不同年代的材质。据梁山杨氏族谱记载,该墓曾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修葺,根据现场勘查:无字墓碑,系原古墓葬石料材质。
据《厦门杨氏源流略考》载:杨安公:原籍河南汝宁府(宏史郡)固始县傅庆乡下海里,字乾庵,曾在开封府任法曹官吏,后离职回乡研究中草医学,治病救人。为人忠厚正直,酷爱诗书。杨安公于公元885年适会上召屯兵入闽,携父子孙三代和把总官七人及诸士官等军民随同行营兵马使杨詹、威武命都使王审知部队伍南下入闽。杨安公入闽初至建宁、福州,后迁兴化仙游。杨安公卒后,杨家迁至泉州,最后杨安次子杨肃定居在南安郊尾,逐发展到莆田、仙游、晋江、南安、同安、厦门、安溪、长泰等地,而后流入台湾、金门、港澳、东南亚等地成为当地杨氏的开基祖。
显然,《仙游梁山杨氏族谱》与《厦门杨氏源流略考》记载的杨乾庵,都是官拜开封府法曹。那么,仙游与厦门两地杨氏族谱,是否记载同一人,若是同一个人,其出生年考相差近300年,这需要杨氏后裔继续考证其历史源流。同名同姓同官拜开封府法曹,也许这是历史的巧合。然而,《厦门杨氏源流略考》载有:“杨安公入闽初至建宁、福州,后迁兴化仙游。”这又成为一个谜。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