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原属于胶南市),有一个地名叫杨家山里,是一个革命老区,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村的名字,其实不然,它实际上是6个村庄的统称。
胶南城西10里,有3座较大的山峰,一座叫铁橛山,海拔595米;一座叫月季山,海拔393米;一座叫睡牛山,海拔261米。这3座山峰鼎足而立,连绵起伏,首尾相衔,形成一片蜿蜒狭长的谷地。在这片谷地上,散落着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庄,居住的人家几乎都姓杨。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不易辨清哪个村庄在哪里,山里人到山外,也只讲是山里,很少具体讲是某个村子。这样,久而久之,杨家山里便成了6个村庄的代称了。
杨家山里是革命老区,1944年5月,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一旅姜黎川部,偷袭抗日堡垒杨家山里。5月13日夜,姜黎川纠集千余人,分3路合击杨家山里6村。夜10时许,潜伏于东南崖村敌兵首先鸣枪,并在几家房屋上放火,造成村内混乱。霎时,村内外枪声四起,火光冲天,东南崖村民防由于麻痹轻敌,猝不及防,只得边打边退,冲出包围,撤离山里。几小时后,东南崖、大下庄、黄泥巷等村被敌占领。上沟、墩上、西北庄的联防民众与敌人浴血奋战,坚持到次日上午。战斗中,上沟村70多名青壮年在村北山坡上一道壕沟内,以40多支土枪土炮,拼死抵挡300余名敌军,打退敌人数次强攻。
姜黎川部攻下山周、圈里,杨家山里一度完全被占。是年6月。讨李战役左纵队进入王台以南、市美以北地区,一举攻克姜部主要基地市美,姜黎川率部逃窜,杨家山里复获解放。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原胶县七区为数不多的中学和师范学生,因日寇侵略,学校停课而中途辍学回到故乡。他们当中有杨家山里东南崖的杨凌波(原名杨金星),李家石桥村的陈炳毅(原名陈济志),大卢家滩村的鲁健等。这些青年学生回乡后,满怀一腔爱国热情,到处宣传抗日救国,有的想拉队伍抗击日寇侵略,有的想去革命圣地延安,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一九三八年五月,八路军胶东五支队派姜润生来我县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爱国青年、学生郝学信、陈炳毅、杨凌波、鲁健、卢友文等先后加入“民先”。“民先”建立后,曾打入国民党驻王戈庄的刘质斋、李伯泉部,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发展“民先”成员。后来,刘、李部公开投降日寇,反共反人民。扬言要杀害“民先”成员,“民先”成员只好从刘、李部撤出。为设法与我党我军取得联系,“民先”组织派杨凌波护送姜润生回胶东。姜润生走后,陈炳毅、鲁健等人曾发起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先后在杨家山里、石桥、广城、卢家滩、顾家崖头、宋家庄等村发展了会员。三八年十月间,“民先”活动终因缺乏党的领导而处于停顿状态。但是,这些活动却给青年指出了走向光明的方向,也为后来杨家山里一带和整个胶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共胶县工委成立。鲁东南特委书记高克亭同志在莒县桑园主持召开了胶县工委第一次会义。会上宣布郭有邻任书记,邱也民任组织部长,彭特夫任宣传部长。因当时胶县县城及其附近地区伪顽势力猖獗,不能轻易进入,工委成员便利用普济佛教会的关系来到高家庄。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山纵二支队驻胶办事处,郭有邻任办事处主任。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个工委就是我们胶南县委最早的前身。当时工委主要活动在原胶县的六、七区,即良乡、高家庄、栾家庄、东台头、苗家、滕家、赵家、杨家山里、李家石桥一带。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发展地下党组织。
六月,工委组织部长邱也民通过关系认识了杨家山里墩上村的私塾先生杨风池,经杨风池介绍,邱也民又到东南崖村找到杨凌波,将其发展为共产党员。后经杨凌波介绍,发展李家石桥陈炳毅入党。七月,胶县工委决定组建六、七区委。郭有邻在高家庄负责组建六区委,区委书记高福堂,组织委员张汝贤,宣传委员赵清溪,负责良乡、柏乡、六汪一带的工作;邱也民在杨家山里东南崖,组建七区委,区委书记赵子善,组织委员苗在祯,宣传委员杨凌波,民运委员陈炳毅,负责铁橛山、大珠山、小珠山周围村庄的工作。七区委建立后,先后在东南崖、石桥、苗家、顾家崖头、卢家滩、广城建立了党的支部。
胶县工委和基层组织建立后,开始阶段工作比较顺利,党员队伍逐步扩大,群众工作也搞得很好,如不少村举办夜校,宣传抗日救国;成立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等。但是,一九四O年,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掀起,形势急剧恶化。三月十日晚,国民党胶县县长徐明山公然破坏统一战线,调集部队突然偷袭我胶县工委驻地东台头村,妄图逮捕工委成员。事先,同情共产党、倾心保护我党干部的抗日民主人士、六汪镇镇长陈仪亭先生得悉敌人这一阴谋,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敌情告诉了当时的工委组织部长刘夏峰同志,刘夏峰同志和妇女部长毛洪、青年干事耿诚、妇女干事庄鸣辇四人于三月十日下午安全转移,天亮前到达杨家山里东南崖杨凌波同志家中。在这次事件中,与县工委关系甚密的进步青年刘金友不幸肩部中弹负伤。
现代发展
杨家山里,毗邻市区,东眺大海,群山怀抱,山水相依。玉带似的风河和游龙般的泰薛公路,飘逸于杨家山里,明珠般的铁山水库镶嵌在高山绿树之中。在此感受革命老区的历史,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生活。
杨凌波——从山沟里走出的海军少将
1946年5月初,上级组织一批县长、县委书记在位于临沂附近的华东局党校学习,根据组织安排。时任胶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的杨凌波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并从此离开了胶南(今黄岛区)。
从1946年到1949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热血。
据老人家回忆,当时,蒋介石尚未发动内战,环境相对安定,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党校集中学习的内容,也以整风为主。之后,根据形势需要,学校搬到沂水。
功绩
歼灭国民党快速纵队
学习共持续了十个多月左右的时间。之后,正好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并成立快速纵队,重点进攻山东。杨凌波等在训干部参加了反击快速纵队进攻的战役,由于经过了抗日战争的锻炼,作战经验丰富的杨凌波积极请战,与战友们一道在鲁南一带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快速纵队展开殊死搏斗,并一举将其歼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考虑到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组织将杨凌波等地方干部身份的指战员正式补充到军队,支援前线。并于1947年2月,成立了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任命杨凌波为科长,明确为团职,负责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组织民工,运送粮食。由此,杨凌波的战争生涯正式由前沿阵地转移到后勤保障。
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1948年,杨凌波所在的部队驻扎河南濮阳,准备南下,组织部队插到敌后。后来中央改变了战略,杨凌波与战友们以华东军区直属部队奉命转站济南,开拔到惠民(今滨州)地区。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在转移过程中,杨凌波发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掉队。当时只有一个马夫、一匹马陪伴病重的杨凌波,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客服病痛,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日夜赶路,最终赶上大部队,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对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10月底,其中4个兵团、4个绥靖区、25个军,约8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经过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到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队,生俘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历时66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56个师55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南以南的敌人仓皇南逃。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一场巨大的战役,除了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如果说刘邓粟谭组成的总前委在战役组织指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担负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后勤工作方面的成绩也不容抹杀。据了解,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四省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93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加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组建汽车团,参加上海战役,并挺进大西北
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为了更好地利用缴获的国民党运输装备,加强了部队的机动性,保障物资、设备运输与供应,华野指挥部指示组建汽车部队。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杨凌波被安排出任汽车一团副政委,负责政工工作。1949年5月12日,杨凌波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重兵据守的上海进行了城市攻坚战,发动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仅用5天时间,将上海彻底解放。再之后,他们调防南京附近,并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的当天晚上,从南京过江到西北执行运输任务,配合时任西北军正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河西警备总司令和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起义。
杨凌波一行一路向西北开拔,在西安、兰州各住过一段时间进行车辆维护,刚到酒泉时,新疆问题就解决了。但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政委习仲勋等首长非常重视这支部队,亲自召开大会欢迎他们,场面十分隆重。杨凌波等干部战士非常高兴,情绪很高,一路的艰苦跋涉、所有的饥饿劳累全部飞到九霄云外。杨凌波也从华东野战军正式回归到西北野战军,驻扎在酒泉。因为是汽车部队,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特别是西北严寒的天气给他们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不少干部被冻伤。由于当时的军队补给保养条件很差,汽车团的汽车只能在战场上缴获多少带走多少,没有后续来源,组织上决定派人到北京,到军委要求补充汽车零部件,任务很重要。考虑到杨凌波头脑狠灵活,又有长期地方主管工作经验,上级选派杨凌波乘坐苏联飞机到北京争取支援。受此重任,杨凌波非常高兴。又是第一次坐飞机,年仅30岁的他像个孩子一样欢欣鼓舞,兴奋不已。到达北京后,杨凌波从新华门进到中南海,找到了军委领导,当面反映了汽车团存在的困难。但由于当时物资极端匮乏,军委手头也没有更多的补给能力,无奈,杨凌波又转道天津等地,四处求助。在外出求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物资需求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发起节约运动,要求司机爱护、爱惜零部件,这在当时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详细经历
杨家山里,群峰环抱,九沟缠绕。看铁镢泉下,一派生机;桃李竟色,芬芳妖娆。春樱夏杏,秋柿冬栗,四季果香唱歌谣。赏不尽,那峡谷库水,烟波浩淼。
回望当年父老,创革命红区斗志高。颂众亲心齐,联防堡垒;土匪恶霸,不敢袭扰。伪顽倭寇,纠合进攻,不屈不扰反清剿。跟着党,涌凌波将军,一代英豪。——沁园春·乡音。
这是《青岛党史》2004年第3期发表的一首诗,作者杨义民,作家,高级政工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曾任中共胶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胶南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作者以对家乡的无限深情,描绘杨家山里秀美景色、丰饶物产,展示杨家山里厚重的红色历史,缅怀以杨凌波将军为代表的家乡人民、老一辈共产党人血雨腥风中建树的丰功伟绩。词中的“清剿”指1944-1945年间,日伪军在诸胶边地区发动的“清乡”“剿共”活动;凌波即杨凌波,胶南地下县委首任书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防化部政委,海军少将。作者是杨凌波将军的侄子。
杨凌波,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之东南崖村人,1919年9月出生,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入伍。1941年7月至10月任中共 。曾任诸胶边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珠山县、胶县县长,山东支前委员会科长,团副政委、政委,军委总干部部副处长,海司装备部修理部副部长,海司政治部副主任,海司防化部政委等职,1983年7月离休。
现年已是93岁高龄的杨凌波将军依然耳聪目明。日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影像胶南》编辑部主编李伟致电杨老,表达想去探视、采访的意愿,老人家高兴地应下,热情的邀请我们前去作客。
多么淳朴的老人,多么厚重的家乡情结。经历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经历同内革命的血雨腥风,经历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这位世纪老人的戎马一生,在家乡人民的顶礼膜拜中充满神话般的传奇色彩。他对家乡怀有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我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且正当胶南处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又工作战斗在这块土地上,受到了难忘的锻炼的考验。”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杨凌波领导的“团练”,自卫抗战、与日伪顽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衡斗争,开辟了方圆百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政治上不受日伪顽管制,经济上不向日伪顽纳捐缴粮,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杨家山里这座革命堡垒大旗仍在飘扬。在当时诸城、胶县、日照等地百姓心目中,杨家山里就是一只领头雁、一盏导航灯,被誉为当地的“陕甘宁”、“小延安”,成为连接山东、胶东两个分局的红色走廊。
杨凌波虽出身农村,却不失为“名门望族”。伯父杨深林在当地不仅是杨姓的富农,且有一定的名望,人虽老,却颇能接受新思想,杨凌波少年时期的思想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伯父的影响;叔父杨道林自小读书,曾到日本、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曾任齐鲁大学校长,是杨凌波曾经的成功对象;父亲杨焕林虽自幼务农,却是杨凌波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者,并成为胶南早期抗日地方武装的创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1937年接受进步思想,到1938年以创始人的身份组建胶南“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再到1941年组建胶县特区委并出任书记,1964年到华东局党校学习,杨凌波并在胶南工作过8年时间。这8年,正是开展抗日斗争和与盘踞在此地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最为艰苦的8年,8年的磨难,使他从一名中学生,迅速成长为党和军队优秀领导者。
从1938年6月与陈炳毅、鲁健、卢友文、郝学信等加入“民先”为标志,杨凌波成为抗日救国运动的一名急先锋。参加革命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入国民党驻王戈庄的刘质斋、李伯泉部,进行抗日救国教育。此后回到家乡,以教书的名义继续开展抗日进步宣传。1939年夏天,经杨家山里墩上村的私塾先生杨风池介绍,胶县工委会组织部长邱也民到东南崖村找到杨凌波,将其发展为共产党员(后经杨凌波介绍,发展李家石桥陈炳毅入党。),与赵子善、苗载祯一起组建了七区分区委,赵任书记,苗任组委,杨任宣委。分区委第一次会议在杨凌波的家中召开。会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党员60多名,组建了东南崖、苗家、李家石桥和卢家滩等党支部和若干党小组,建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和青年抗日救国会。1940年3月10日东台头事件(国民党黎川部对胶县工委驻地东台头村的偷袭活动)后,形势恶变,与杨凌波并肩战斗的赵、苗二人退出了革命活动,胶县工委只剩下杨凌波一人坚持工作,处于一种上无直接领导,下无同级可商量事情的“孤军奋战”的境地。但是基于他坚定的政治信念,依靠杨家山里地利人和以及父母义无返顾的支持,杨凌波始终积极工作。在严酷的斗争面前,杨凌波于1940年8月,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占区,孤身一人步行200里,前往地委汇报请示工作。地委书记高克亭和组织部长李仲林同志指示杨凌波回胶南继续坚持党的工作。杨凌波同志自地委返回杨家山里后,一边教学,一边开展党的工作。他和卢家滩的鲁健取得了联系,以杨家山里为依托,组织七区委所辖党支部和党小组开展活动。他们自编了党员教材,秘密进行党员教育。为了动员青年学生和农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他们发起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和农民救国会等进步群众组织。在没有县委领导的情况下,七区委的工作就这样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之久。
1941年春夏之交,六区的早期党员崔治华受地委委派,以贩卖草鞋和卖油小贩为掩护,辗转来到杨家山里,与坚持七区委工作的杨凌波同志接上关系。并到卢家滩找到鲁健,在鲁健家成立了胶县特区委。特区委代行原胶县特区委职能,杨凌波任特区委书记,崔任组织委员,鲁任宣传委员。他们根据地委的指示,研究了开展工作的意见;一是抓好组织整顿;二是在慎重发展党员的前提下,较多地发展外围组织;三是继续抓好党员教育;四是搞好与地委的交通联系。特区委成立后,原胶县六、七区一带地下党的工作日益活跃起来。1941年秋,杨凌波、鲁健带七名同志分别赴区党委和地委学习,特区委书记由陈炳毅接任。
陈炳毅回到胶南杨家山里后,为了取得合法身份,用地委拨的款在东南崖杨凌波家开设了一个布铺,起号“德泰”,由杨凌波的父亲杨焕林任经理,陈炳毅任会计,杨金月、杨奎斗为经销员,掩护特区委的同志开展党的工作。整顿了党的基层组织,发展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入党,壮大了党的队伍。与此同时,特区委还着手抓了杨家山里“团练”的整顿和地下交通线的建立等项工作。组建“杨家山里联防大队”,推举杨焕林任联防大队长,杨风池等任副大队长。添置枪200余支。整个杨家山里拥有各式枪支400余支。此后,杨家山里联防大队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抗击敌、伪、顽反动势力的侵扰,武装保卫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斗争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我党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的一支重要群众武装。这支群众武装,先后多次参加了抗击日、伪、顽侵略的战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4年8月,当时的诸胶边县以杨家山里联防大队为基础,建立了县武装大队。从此,杨家山里的群众武装发展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专职武装队伍,为保卫我党政机关的安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胶南全境的最后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4年2月,杨凌波出任胶县工委副书记,主管地方工作。在狭窄的游击带中发展党组织及相应的群众组织,改造伪政权,争取两面派人为我们工作。为加强这里的工作,区党委决定在诸胶边建立县级民主政权诸胶边办事处,杨凌波出任办事处主任,主要负责敌占区的工作。此后不久的4月20日,发生了国民党反动派姜黎川部袭击杨家山里事件,虽然杨凌波根据当时情势,一边组织联防大队进行反击,一边组织突围,但面对杨家山里共伤亡29人、被烧毁房屋852间、一部分枪支弹药被敌人搜走的巨大损失,杨凌波将军迄今耿耿于怀,甚至自责不已,认为自己负有很大责任。实际上,面对姜部1000多人的军力和独立突袭,缺乏经验的联防大队能够有100余名党员和联防队员成功突围,已经有效地保护了有生力量。同年6月,滨海部队惩罚了姜黎川,拔掉了他的老巢,由联防大队改编成的铁山大队改为诸胶边县大队,由杨凌波兼任大队长。
日寇投降后,上级将诸胶边县一分为二,南部为藏马县,北部及新解放的胶县南部数区,成立珠山县,杨凌波出任珠山县县长。在1945年8月下旬组织的群众大会上,杨凌波作了就职讲话,宣扬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政策与当前形势,号召大家努力搞好生产,办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1945年11月,上级又决定珠山县与胶县合并,沿用胶县称谓,杨凌波出任县长并任大队队长。杨凌波主持的政府系统除配合全县中心任务外,着重抓好区村政权的建设,理顺钱粮关系和积极举办学校,还动员一些青年学生出来参加工作,在安定新区民心中起了积极作用。
1946年5月初,根据组织安排,杨凌波赴华东局党校学习,从此离开了胶南。
参考文献:
《中共青岛地方史》(第一卷),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
《琅琊文化史略》,佟海燕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
《永远的记忆——胶南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辑》,中共胶南市委组织部、中共胶南市委党史研究院,2011年。
《胶南历史文化概要》(胶南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胶南市委员会编著,青岛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