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在评书杨家将中,说到杨六郎时常说“杨六郎,姓杨名景字延昭,排行在六”,他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当属他的两次诈死,演绎出了“寇准背靴访六郎”、“任堂惠舍命全交”、“六郎大摆牤牛阵”等脍炙人口的桥段。实际上,评书中的杨六郎本名叫杨延朗,后因避讳改为杨延昭,他是杨业的长子,也从未诈死。杨景杨六郎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延昭的后人——明朝开国将领杨璟,而且杨璟诈死的经历更是曲折离奇,可谓瞒天过海、石破天惊。
杨璟也称杨景,是杨延昭的第十七世孙,出生在安徽合肥,家族大排行第六,因此大家都叫他“六郎”。元末农民战争中,杨璟跟随常遇春举起反元大旗,因果敢善谋深得常遇春的赏识。不久与常遇春一起参加了朱元璋的义军,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杨璟被封为营阳侯,后随大将军徐达镇守北平(今北京)。
杨璟全家图
洪武中后期,为了让太子朱标(朱标早死,又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顺利接班,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以“结党谋逆”的罪名被杀,受到牵连的仅高级干部就有“一公、二十一侯”,前后更有骇人的三万多人被杀。当时远在北平的杨璟也被卷入了这场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朱元璋密令前往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借机杀掉杨璟,并灭其三族。此时的燕王正是青年志满,早已有了觊觎皇位之心,就与徐达商议如何应对此事。这徐达也不是外人,他的长女就是燕王妃,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二人最后决定救下这员战将,以图将来起事之用。于是一面上书洪武帝为杨璟开脱,一面说服杨璟追随燕王。
面对重新站队的艰难抉择,杨璟自知不可能全身而退,而且这道选择题实际上也只有一个选项,就是听从徐达安排,待风云再起之时杨氏家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洪武十五年(1382)初夏,杨璟称病回到合肥家中,闭门不出。除将三子杨通留在身边外,其他子嗣改姓欧阳、欧、阳等分散隐匿湖南等地。拖至八月,传出了杨璟暴死的消息。原来,杨璟的贴身侍卫范冉服食了剧毒蘑菇,替其身亡。范冉身材、相貌酷似杨璟,因此也瞒过了锦衣卫的侦视。“杨璟”的棺椁被运到南京,依制葬在了钟山北麓,并追封为芮国公,杨通袭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受胡惟庸案的牵连,杨通及其母欧氏夫人等最终还是被杀。
此时的杨璟则被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安排到河西务西大营(今属天津武清,距北平60公里),改称杨景,负责守卫粮仓和北运河。待风声一过,又被姚广孝派往辽东训练铁骑营,后来又密派到安徽三淮地区,潜伏在军队之中,搜寻情报、积蓄力量,准备燕王起事时在此接应。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争初期,燕军与南军(建文帝军队)在北方展开了拉锯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建文二年(1400)见燕军情势紧急,杨璟潜回河西务,率其子杨洪、杨清等族人及部众加入了燕王的近卫军。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得知南京空虚的消息后,燕军绕过重兵防守的济南,兵锋直指南京。四月燕军与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孤军远征的燕军大败,两军相持于淝河。二十七日燕王得知南军有一支运送粮草的车队正在赶往灵璧,于是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半路截击,以提振士气。战斗中,燕王一马当先,挥剑杀入敌阵,双方战作一团。激战中,杨璟为救燕王惨被敌将腰斩。
此战燕军大胜,之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六月十三日燕军进入南京,朱棣即皇帝位,也就是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追封杨璟为“璟国公”,并在河西务城南建庙筑塔作为他的衣冠冢。景泰元年(1450)景帝又追封他为“杨王”。
永乐帝登基后,一直笼罩在谋朝篡位的舆论阴影下,因此他通过多种方式试图向天下昭示自己皇权地位的合法性,甚至不惜耗费巨资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和玉玺。杨璟诈死之事当然也就成了“绝密”,一旦为外人知晓,不但“靖难之役”师出无名,而且朱棣预谋在先、叔篡侄位之事就更落人口实、百口莫辩。杨璟后人自然也深知此事外传的后果那是“相当的”严重,即使在家族内部也是秘而不宣,甚至立下祖训:“凡散吾族是杨家将后裔者绳之,凡吾祖谱旁传、外传者斩之”。这段石破天惊的秘闻竟然一藏就藏了600余年,直到近几年才为人所知。
【文章来源:麒麟轩】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82102000238号 | 桂ICP备17011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