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杨家论坛》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
辩驳杨升南“杨杼是个假人物”之论说 (2017年8月6日)
2011年6月25日,在世界杨氏联谊会在北京召开的“杨姓始祖研讨会”上,中科院专家杨升南先生发表了一篇《杨杼是编造出来的假人物》论说文章,在中华杨氏史上犹如投下了一颗高能量的“炸弹”,特别在江南杨氏族史、族谱编修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当时世界杨氏联谊总会领导也没深入调查研究,偏信了杨升南先生此说,致使有谱传的“杼公世系”宗亲与为数极少的“反杼派”宗亲意见各别,引起中华大部分宗亲对“反杼”论说极为不满。
后来组建的中华杨氏联谊总会某些主要领导,也没有认真地对待“受姓始祖”的问题,不尊重传承了近千年的杨氏老谱,不关注江南宗亲对“受姓起源”的观点和论述,更不关心江南宗亲的感受。偏信杨升南先生一面之词,盲目地支持其“论说”,致使“杼公世系”与“反杼派”之间矛盾愈发严重。
2015年,中华杨氏联谊总会又把杨升南先生的观点作为文化牌来打,“总会”的刊物、网站,只刊登、宣传“反杼派”的文章和帖子,不接受刊登“杼公世系”的文章和帖子。因此,“受姓始祖”问题无法得到充分的研讨,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地解决,更加伤害了有族谱、家谱传承的杨氏宗亲之感情,甚至造成我们杨家的分裂,实属罪过!
本人才疏学浅,抑或轮不到我发言。但见目下如此状况,作为杨氏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研讨和理论。现谨用我之浅见,摆事实、讲道理,对杨升南先生之论说予以辩驳。
一、杨升南先生断定说,主张“杨杼”为始祖的宗亲多是受杨布生(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先生等所撰写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一书影响。
辩驳:本人认为杨升南先生此说偏颇。事实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福建将乐老谱、广东梅州老谱都是记载“杨杼”为肇姓始祖。早年,河南社会科学院杨氏工会杨海中会长在《有关杨姓肇姓始祖的几个问题》文中说:谱牒采用杨杼为肇姓始祖者不仅是湖南《城步谱》和广东《梅州谱》,据我所知:豫、皖、川等省皆有,公认最早的是北宋大文学家汪藻撰辑的《弘农杨氏族谱》,该谱亦是以“杨杼”为肇姓始祖的。
所以说这一族史记录早已在中华数省杨氏宗亲族谱、家谱上传承,“杼公”是我们的受姓始祖早已根植在众宗亲心中。而杨布生前辈所撰写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一书则是于1994年6月才出版,能有多少宗亲得见此书?此书能影响到什么朝代,能影响多少宗亲?又能影响到北宋的汪藻吗?此理不辨自明!
在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信息闭塞的古代,华夏各州郡的杨氏先贤所编族书,为何会把肇姓始祖都统一记载为“杨杼”?这就是我们杨家历史源流的传承!
二、杨升南先生说:书中有从杨杼到22世伯侨前世系的详细情况,我们从此书对杨杼的经历叙述就知道是编造的。
辩驳:从这一说法可以证明杨升南先生的视野狭小,之前并未见过真正的福建将乐老谱、梅州老谱以及其他杨氏老谱,仅看了杨布生前辈编撰的《中华姓氏通书. 杨姓》一书就下此结论,未免过于片面。杨升南先生作为中科院的史学专家,而且还是对本家族史的研究,更应该到基层社会上去多做了解,社会上有许多精粹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姓氏历史文化。应该搜集更多的民间族谱、家乘等族史资料,再作深层次的研究,这样的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中华姓氏通书. 杨姓》一书中,关于杨杼至22世伯侨这一段的详细记载,杨布生前辈已向杨升南先生说明是照抄其他族谱的,非其所纂。据我所知,杨杼至伯侨历代先祖的生辰卒日、墓葬详细情况记载,最早出自福建漳州杨振方前辈于1986年主編出版的《漳州杨氏族谱》,尔后出现在贵州安顺杨大刚前辈于1993年编纂出版的《杨氏族谱》。福建将乐老谱和梅州老谱绝对沒有这些记录的,是他人后期“画蛇添足” 地添加进去的。
三、杨升南先生说《中华姓氏通书. 杨姓》记载自杨杼至二十二世列祖、妣的官名、谥号、赠号、官职、官阶等不符合当时年代制度,是修谱者造假行为的表现。
辩驳:杨升南先生这一说法在表面上看是合理的,老谱有些记载确实不符合当时年代制度(参照国史)。但是我们可以参照本文第二个问题去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相同。可以推测,在这漫长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老族谱经历了多次编修,那些修谱的老前辈有的可能略欠史学方面知识,在编修族谱的过程中,主观、善意地添加一些详细资料以求“完整”,故而出现了一些“误记”,弄巧成拙!虽然如此,亦不能据此断定全盘造假。
四、杨升南先生说:“食采” 制度是从汉代才兴起的,杨杼“食采于杨国” ,与时代制度不符,是捏造出来的故事。
辩驳:据史料记载(百度可查):食邑是自周朝开始兴起的制度,当时把土地封予或再转封予有功之士或宗亲,其土地即称作食邑。早期西周及春秋时代封建制度下的食邑,受封者对于所受封土地,除了经济上的权益之外,尚有统治该土地及人民的权力。
例1、《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菜(注:同食采)冯城 ,因以氏焉。”
例2、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少西字子夏,故御叔以夏为字,又曰少西氏,世为陈国司马之宫,食采于株林。
例3、”清 陈梦雷《解介士传》:“ 周泰伯入吴,其子孙有牟氏实佐之族,益蕃支庶,食采於解,遂别为解氏 。”
例4、《太尉杨秉碑》源自《艺文类聚》四十六中的文言文。
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因氏焉。
据上述资料证明杨升南此说与史记不符,不能釆信。
五、杨升南先生说:谱中第七世杨绍甲是过继的“箕子六世孙”, 弘农杨氏根本不是唐叔虞的后人,没血脉关系,已不算是杨姓人。第八世杨简是周宣王儿子尚父过继给杨家的,现在的杨姓也与杨杼沒有了关系。
辩驳:“嗣、承” 关系古今有之。“嗣、承” 关系一旦确立,“出嗣”者即继承“承嗣” 人的直系亲缘关系,成为“承嗣人” 的“香火” 继承者。这些习俗,远在京城且少接触社会的人是不知道。杨升南先生可能就是此类人物,他这一观点是不符合民情、民俗的,是错误的。
六、杨升南先生说“杨杼” 不可能受封为侯,更不可能“食采于杨国。”
辩驳:据以下史料可以说明杨升南先生史学知识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其说法是错误的。
例1、解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孙解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之子姬良受封于解邑,姬良此后生活采食于解邑(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古称“河东解邑”。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例2、贾氏的起源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国,称为贾伯,为附属小国,后来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遂以原国名“贾”为氏。
例3、韩氏: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
据以上事例,唐叔虞之次子姬杼为何不能受封为侯食采于杨国,后以国为姓?
七、杨升南先生说查遍国史都找不到“杨杼”其人,“杨杼”是编造出来的假人物。
辩驳:本人认为,杨升南先生此论过激。我们杨氏自西周姬杼肇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特别是唐朝以前,华夏大地战争不断,许多史书、史料在历代的战火中毁灭,这不可排除记载我们杨姓先祖的部分史料也难于幸免,故在古代文献中找不到杨杼的记载亦在情理之中。
其实杨氏肇姓始于西周王室是有历史依据的。
例1、《太尉杨秉碑》源自《艺文类聚》四十六中的文言文。
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注:周朝起奉行左昭右穆规矩,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晋唐叔(注:即叔虞)之后也。末叶以支子(注:宗法制度以嫡长子为“宗子”,嫡次子以下及妾生子为“支子”))食邑于杨,因氏焉。…….。
例2、后汉. 蔡邕《太尉杨赐碑》:……公讳赐,字伯猷,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
秉、赐二公乃震公之子、孙也,震公至其玄孙四代官至太尉,如此显赫的家族,其所记载的家史、族史可信程度高。从上两篇碑文中可以看出,杨姓起源于西周王室,晋唐叔虞之后,于末叶受封为侯,食邑于杨,后以邑为姓。
综上所述,杨升南先生对我们杨氏的族史、族谱以及民间野史、民情、习俗了解不多,他“以史鉴谱”的观点和做法实为偏颇,“杨杼是编造出来的假人物”之说是主观臆断的。
以上为本人见解,不代表任何组织。 杼公100世孙:立华(广西贺州)
介于近年来,杨氏家族各地争议纷纷,杨氏网为了让更多宗亲了解争议的缘由,在2017年8月10日正式开通 《杨家论坛》 栏目,把一些引起争议的论文、观点呈现在各位宗亲面前,让大家一起探讨,所有文章的立场、观点均与杨氏网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
欢迎宗亲们向杨氏网投稿!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