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17年5月1日在习酒镇桃竹坝村广场入习始祖杨守道江氏祖婆刊碑祭祀文化传承活动上的讲话整理)
守道第十一世孙 杨子(陈应洋) 各位长辈,各位亲人, 我今天回到家来了。刚才主持人杨德涛大爷在向大家解释我的名字与来历,主要是向大家说明我为什么现在叫陈应洋,为什么姓杨并参加今天的活动,现在又在讲话。从去年4月30日正式参加遵义市纪念杨端收复古播州1141周年活动开始,在发言中都要从我的名字说起。
我是货真价实的弘农杨氏授姓始祖杨伯桥后裔第93世(至今约2884年),创立四知堂杨震祖第64世(至今约2141年),收复古播州入黔始祖杨端第40世(至今约1141年),入习始祖杨守道第11世(至今约345年)孙,父亲杨桂阳(陈德培)1岁离开老家撮萁口已经88年了,他今年已89岁,身体健康。
88年来我们想念这里亲人,很怀念这个生我父亲的地方,梦里的老家。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生活困难、没有文化的父亲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在何处?父母在哪里?当年我也还小,不懂时事。直到40年前一个偶然机会,老家的亲人杨存定到大田角去卖麻糖时通过交流才知道,才与老家的亲人联系上。我第一次来老家是1982年,后来参军、在外工作奔波,直到2001年才第二次来,今天应当是我第五次专程来老家。我因身体有点小毛病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昨天上午输完液后,下午就来了,与几位老前辈了解杨家的历史、看了一下我去年清明节来时没有拍到照片的远祖杨仕仁的墓碑,今天早上又看了一下杨仕杰祖的墓,对当年杨仕杰放湖还田、挖拖船堰、凿开临江渠造福百姓的事迹作进一步的核实。同时收获了杨韩祖“奉旨皇恩宠锡”匾额等珍贵文物。这都是我们杨守道支系的文化,应当好好的挖掘和传承。遗憾的是这些在官方的志书史书中能看到的历史故事,在1983年修的家谱和以前更早的家谱中没有看到,而且在所有60岁以下的族人中已经不知道了。
相传桃竹坝是一个山水秀的古湖泊遗址。古代,由于在我的左岸石灰岩因水的溶蚀或地震,造成大体积滑坡阻断河流,逐步形成上下两个天然堰塞湖。当时当场群众称上湖为上潭或潭头,称下潭为垮山潭。曾行舟船作交通。现在坝址海拔480米,积雨面积39.85平方千米。早年湖泊周边住杨、司、陈、袁为主的氏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当地居民感到土地不足,生存有限,故共同开发上潭和下潭,在拦截来水的天然堆积体上开挖明河,放干潭水,予以垦植成功后,因当地和潭边多竹,以谐音“潭”“竹”改名桃竹坝。桃竹坝耕地成熟后,曾多遭洪灾,《清实录•高宗》载:“乾隆六年五月癸已(公元1741年7月21日)贵州总督兼巡抚事张广泗呈:遵义府仁怀县所属桃竹坝地方,雨水涨积、淹死人口、冲刷积压田土五六十亩”的奏折,反映当时桃竹坝受灾情况。 从我的左后方延伸进去的一条深沟是拖船沟。相传从前,现在桃竹坝一个近千亩面积的天然大湖。从隆兴到临江,必经桃竹坝下坡到山脚的湖边坐船出去。而拖船沟是这个大湖分岔延伸进去深沟,自然也是满满函函一岔水。因为山高沟深,又有溪水下流,故若坐船至此处,因逆水而上要人工拖拉前进,故曰“拖船沟”。如今湖已干涸变成田坝,但地名依然沿袭至今。 在我的左前方是下坝出口处,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有人说大约在宋朝前后,某一天,突然乌云滚滚,天昏地暗,电闪雷呜,飞沙走石,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忽然听到天崩地裂一声巨响,长约几公里的整整半壁大山轰然垮塌,将桃竹坝塞断。其响声震动方园近百里之地,而且接连半个月的时间,山上巨石滚个不停,其声响也如雷鸣。至此,桃竹坝中的溪水被堵住,近千亩地的桃竹坝便成了堰塞湖,水汪汪一片。后来,我们的祖先杨仕杰在今天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开沟放水,使大坝变成了良田。当年垮山造成的山体滑坡痕迹,而今尚清楚可辨,故而得名“垮山塘”。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这样记载:“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务张广泗又奏遵义府仁怀县所属桃竹坝地方雨水涨积淹毙人口竹刷沙压田地五六十亩。所奏俱悉。”能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能得到皇帝的批阅,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第一本《习水县志》人物传记中是这样记载杨仕杰的:杨仕杰(1787年一1824年),隆兴区岩寨乡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顺江铺后横山子左大山崩半里许,将山下山塘口塞断,成为一口大塘,面积六七百亩,水深20多米,可行船。杨仕杰为扩大耕地,倡议开塘放水,得到乡人支持。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杨、司二姓人,历时两年在柏赞林店子(即今桃竹村委所在地)后面凿开堵口,放开塘水,变田数百亩。以后,杨仕杰又率众修通拖船沟堰一条,长半公里,引水灌田百余亩,在临江开凿天星桥大堰,灌田200亩,桃竹坝、临江一带的农民,怀念杨仕杰的功绩,每逢插秧季节,杀(百)白猪祭祀。
还有天祖杨德团总修关寨获八品军绩,高祖杨玉钦大口袋二口袋的故事,赤水知县杨春山断案和解祖上恩怨,杨仕杰“重修奉善”匾额、杨玉贡“奉旨皇恩宠锡”匾额等等故事。
我今天来看到这个地方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路变好了、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卫生了,修起了这个广场,我刚才看了一下,广场中没有当地文化元素,我看桃竹坝、垮山塘、杨仕杰放湖还田、挖拖船堰、凿临江渠造福百姓历史就可以在广场中出现,除非当地还有比杨仕杰事迹更突出人物。 插秧季杨氏文化节可以在桃竹坝先搞起来。
今年是始祖杨守道己故250周年,今天从杨守道两万多后裔中派出的300多名代表怀着一颗至诚的心来到这里,看到大家为家族的事,团结一心,追根溯源,祭奠祖先,商议杨氏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计,这是孝敬文化的表现,是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弘扬先祖美德,不忘祖训,精诚团结,乐于奉献,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这是我们今天从各个地方赶来的目的。
今年元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意见》提出了“弘扬孝敬文化,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部署这一工程。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要求全社会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所以,杨守道的每一个子孙后代,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来发掘、研究、整理、传承家族文化,我希望大家手里、家中保存的老家谱、老宝贝都拿出来供大家研究。
杨守道支系的历史文化是县杨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水历史文化研究的课题内容,是“文化习水”建设的内容之一。在杨氏统治古播州的725年中,现在的习水县大部分地区和时间是在杨氏政权的统治之下。中华姓氏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到目前为止,杨氏在国家层面获得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广的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故事中,有东汉杨震“暮夜拒金传千古,四知美名留青史”清白传家精神、宋代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廉俭耕读砥砺后世”书香传家、明朝杨慎“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义利观。 我们是唐代入蜀收复播州始祖杨端的后裔,遵义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等杨氏文化传承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追本溯源,东汉“杨震暮夜拒金,清白传家”四知精神,隋唐“统一中国,建立六部制的开国皇帝杨坚,开科举、建造京杭大运河的杨广”,唐代“收复播州”的杨端、宋代“精忠报国”的忠烈杨家将,开创“播州盛世”的杨粲、杨文、杨价、杨邦宪、杨汉英等等,都是我们杨氏后裔血脉中传承的红色文化基因。
我们杨氏家风家训中有值得挖掘、整理、传承和延续的优秀文化。杨端第十三代后裔播州安抚使杨粲晚年总结治理播州和统领家族经验的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读“鸡”)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佞(读“宁”),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不仅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时因地的具体要则(被贵州学界尊为“贵州文化老人、贵州历史掌故辞典”,以其大度、包容、严谨、渊博、爱才而享誉学术界的原省地方志副主编陈福桐先生在《杨氏入播二十九代统治者》一文中评价),还是杨氏教育子孙的垂世范言,是进行家风教育和“文化习水”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掘、研究、传承杨氏家训是杨氏后裔的历史责任。
杨家将的家族精神是我们杨氏文化的精髓。“楊家将”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忠诚勇敢、舍家卫国”为核心的划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它主要体现为“忠诚正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忠贞报国、无私奉献”的文化精神。楊氏家族的核心凝聚力和楊家将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进。据明代大学士宋濂撰写的《杨氏家传》、《重修杨氏祖谱长门家传》和现在保存的宋代杨业第四代孙、广西节度使杨充广编写《杨氏祖谱》、播州杨端第十五世后裔、宣慰使杨邦宪续写的《杨氏祖谱》,以及地方史志、博物馆中记载:杨业曾孙杨充广,字中容,曾改名杨文广,两年后复名杨充广,巡视广西,途经播州,与杨端第六世孙杨昭通谱合族,怜悯杨昭无子,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在《播州杨氏承续总歌》中这样叙述:太师牧南部射叠,部射之子三公接。三公生实实生昭,昭至六世源流竭。暂接太原中书令,太师同族名为业。继业四子延郎来,传至克广理播业。克广之后归嫡派,四世贵迁实受业。所以,杨家将的家族精神是习水杨氏的文化精髓。
大家知道我们的家谱中,有一个问题,杨文到杨正春之间相差十代,现在有了一些线索,我们现在正在查找历史依据。 我在《播州杨氏承续总歌》在基础上续写了《 承续播州杨氏正春支系歌》,主要是以我的世系源流为主写的: 梅台一支忠杰祖,本是凯里一派脉。传至正春任氏祖,入宅为民务农业。四十有余尚无嗣,舍业建寺积阴德。四十八岁守德祖,五十二岁守道接。德祖游学成都府,新繁白溪落家业。钟氏夫人生綋统,佩廉谦孙脉派延。道光同治有家信,寄与仁兄说明白。守道留仁后赤习,配与江氏五子列。绘级维纭缨五子,分支各地同宗源。芝绘守祖撮箕口,周氏生子伦仁杰。仁祖陈袁生四子,盛孟周达源流接。宗周吴氏连升台,金玉珏珖珩五接。世金配偶江余段,堂德守子兄弟连。杨德团总修隘口,军功八品十三年。公正无私和乡邻,王蔡刘氏配妻妾。钦斌贡鹏森五子,钦斌共难共终圆。玉钦陈氏育二子,文举文魁兄弟接。文魁袁氏新房子,恩忠二子子孙延。
现在太阳正当顶,时间有限,下面还有人要讲,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交流。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构筑自己的文化精神家园。坚守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尽自己的所能,参与文化研究。 祝各位五一节快乐!
与宗亲交流杨氏文化
桃竹村文体广场
拜祭祖婆
在入习始祖守道墓地
在江氏始祖婆墓地坟窝
拜祭
与杨友昶二公拜谒杨仕杰墓地
来自县内外的杨守道后裔爬山往江氏祖婆墓地
父亲杨(陈)德培出生地撮箕口,这里也是始祖杨守道从播州西来寺走出后的最终落业地
这是杨友配三公家保存的插屏,用于吃饭时男女分席的隔屏,属清末民初的祖传物。
这是清末杨韩在当地被称为“大团”协助官府维持治安,治理一方事务,当地官员奏报朝廷恩赐,由时任知县亲自送上门的“奉旨皇恩宠锡一杨韩”的匾额。
三百多年前的房屋石础
三百年历史的老宅
见证历史沧桑的石阶
这是一条不忘初心,传承历史文化守道之路
拜访九十四岁高龄的杨友升二公,向我讲述他所知的撮箕口、桃竹坝杨氏历史。
在杨友升二公家走访
拜谒撮萁口庙基山杨仕仁祖墓地
庙基山嘉庆十年贞静袁氏祖婆墓
民国四年杨仕仁祖墓
八四年重刊后的杨仕杰墓
杨仕仁放湖还田后的桃竹坝
杨仕杰开堰引水造福百姓的拖船堰
拜祭
祭祀
拜祭祖公
新农村桃竹坝
习水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承钢主持祭祀活动中
两次迁葬墓地三次重刊碑的入习始祖杨守道
重刊嘉庆十八年的始祖婆江氏墓碑
青山绿水祖墓地,孝敬孝亲孝义人。
从祭祖现场回到县城,与同在中医院住院,做白内瘴手术八十四岁高龄的杨有配(沛)了解杨韩获匾的家风故事
5月1日下午三点从祭祖现场赶回中医院继续输液治疗
5月2日,52岁生日,
5月2日早上杨有配三公治愈出院,送他回上车回撮箕口老家,在医院门口话别。
康熙十二年杨守道祖从播州西来寺出走地
唐乾符三年入黔始祖杨端
毛泽东的家谱文化论
拜访西来寺疑似杨正春祖坟地
拜谒西来寺正春祖任氏祖婆墓
立于1811年和1847年西来寺任氏祖婆墓碑
西来寺遗址
在祖庙西来寺前
在父亲杨桂阳(德培)出生地老宅前
老家撮箕口
拜谒雍正五年杨二山顶入习始祖杨守道首葬墓地
拜谒羊古脑曾祖杨文魁无碑坟
菁边1995年立祖父杨友恩墓
母亲余朝蓉2012年迁葬地瓮坪村新寨公墓地
拜谒杉王街道木楠村木楠坝边祖母刘秀莲2002年重刊碑墓
乾隆三十二年立于麻窝鼻祖杨芝绘墓碑
拜谒鼻祖杨芝绘墓地
宣统三年立于桃竹坝店子上高祖杨玉钦、杨玉斌共墓
拜谒光绪十年黄角林天祖杨德墓地
光绪二十六年立于菁头太祖杨宗周墓
八十五岁葬于杨二山顶的烈祖杨世金墓碑
老家撮箕口
杨二山顶墓地
老家水井
乡愁记忆
桃竹坝
老宅
拜访杨友昶二公
查看1967年杨文熙祖手抄本家谱
老家撮箕口
祭拜始祖杨守道
祭奠
祭奠
祭奠
祭奠
祭文
祭奠
广场
文化传承
杨友昶二公讲述家史文化故事
向江氏祖婆墓地聚集
拜谒江氏祖婆
查看祖父杨友恩墓碑
走向老宅
拜谒祖父杨友恩
拜访九十四岁杨有升二公
祭祖活动
在父亲杨桂阳(德培)出生地老屋前
四方碑
桃竹坝
桃竹坝
拖船沟
垮山塘一角
桃竹坝
桃竹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