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摘自《临沂广播电视报》文图/涂佃春 2012年3月22日13版
杨运彭提供资料 杨元福整理
临沂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
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1)
在临沂,这个家族的痕迹很多;
杨家巷,是以他们家族的姓氏命名;
石牌坊巷,是因为巷口立着他们的记功牌坊而得名;
在兰山区娘娘庙村,有皇帝钦赐的御葬林;
付庄办事处城子村,因为他们的到来而被称为将军里......
这就是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
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
从此临沂有水稻
公元前830年,杨氏得姓于周宣王封子杨侯
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来。
公元前830年,西周宣王姬静封子尚父为杨侯,建杨国(在今洪洞县东南15里杨县故城),他的后代遵循当时以国为姓的习惯,以杨为姓氏,生息繁衍开来。
距今已经2842年。
这也被认为是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得姓的起源。
这段历史被记载在北宋欧阳修所编撰《新唐书》中。
杨氏是我国的第六大姓,探究杨氏家族,先探访一下杨氏的姓氏起源。
据北宋欧阳修所编撰《新唐书》中所载,杨姓始于姬姓。大约在公元前830年西周宣王姬静封子尚父为杨侯,建杨国(在今洪洞县东南15里杨县故减),他的后代遵循当时以国为姓的习惯,以杨为姓氏,生息繁衍开来。
为什么周宣王要封子尚父为杨侯呢?据史料记载,宣王姬静经常出巡;有一次时值天气非常闷热,宣王遂到路边一杨柳树边休息,杨柳树高大挺拔,树冠茂密,微于风吹来,清凉之气油然而生,于是便大加赞美。由于宣王对杨柳树旺盛生命力非常欣赏,至于后来他对儿子封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心和疼爱,封赐杨侯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杨姓已经成为全国第六大姓氏。
跟随朱元璋一世祖杨秀领军功
被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奉为一世祖拥有很多大战的杨秀其实并不是临沂人。他的老家是湖北省石门县。
在杨氏家谱上记载着,他幼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常怀大志,刚毅神武,尤其喜欢学习的是韬略方面的知识。
也许正是元末的战乱,以及百姓遭受的的苦难,让他有了不同于一般学子的喜好,并让他自小就在心中树立了荡妖除魔的信念。
这让他迅速参与到元末农民起义中,并慢慢崭露头角。
而他对时局的观察也是非常敏锐的。
在朱元璋征讨华中群雄时,曾有“友谅最桀,土诚最富”之说。但是杨秀却预感到陈友谅等不过是一时啸聚英雄,根本没有长驾远驭之谋略,只有朱元璋才是将来真龙天子。
所以他投奔朱元璋,矢心麾下。最后,拥有很多大战船的陈友谅被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彻底打垮。
朱元璋见他相貌奇异,高大魁梧,收为裨将,掌管神武卫总旗,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赏识。后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克庐州、安丰、赣州、泰州、淮安、马罗巷,取得战争的节节胜利。
后来,朱元璋实力不断扩大,与张土诚的矛盾逐渐突出。后来,朱元璋列张土诚八大罪证,令徐达、常遇春、沐英、杨秀等领兵20万自太湖攻湖州。几战后,便攻打到张士诚的老巢大本营平江(苏州)
攻城势如破竹。张土诚遂到后花园梧开桐松下欲上吊自绝,结果被先锋官沐英一箭射下。之后张士诚落荒而逃,杨秀遂奋勇直前,生擒张士诚。朱元璋派人劝降,张士诚暝目不答,后绝食而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念杨秀数十年战:三功,封为左副总兵官,移兵镇守西安大河等地。他所到之处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因政绩突出,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二敕命一道子孙世袭,逝世被追赠江南提督总兵,葬江南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享年54岁。
杨瑄钦调沂州卫,临沂开始种植水稻
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
明宣德九年(1634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处透露着春的气息。通往沂州卫的大路上风尘滚滚,一队车马正从遥远的湖北石门县风尘仆仆地向沂州方向赶来。
新任沂州卫指挥同知杨瑄走马上任了。
像一股清泉从历史的长河中顺流而下。杨氏自得姓后,不觉又过去了2264年。
这时的明朝,因为战乱的原因,各地人口很不均衡,朱元璋便下令,从山西向山东移民。百姓当时不愿意离开繁衍生息的故乡到外地。明朝统治者便以强制性的手段把百姓集中到洪洞县一个叫喜鹊窝八间屋的地方分期分批迁移。如何安排这些移民的衣食住行以及迁移后的安置问题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杨瑄被明朝政府钦调至沂州,同时,这也是他请求的结果。
他本来原籍湖北石门县,兄弟六人,他承袭了父亲通州指挥同知的官位。
据《杨氏家谱》上记载,杨瑄为人秀雅好幽静。听说,沂州这里民风醇厚,再加上祖父辈的门生和相识的官员在这里,他便请求在这里上任。后来,他终老于此,葬在水田村陵。
从石门到沂州,历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沂州娘娘庙杨氏家族的历史从此掀开,而临沂种植水稻的历史也因他开始。
杨瑄到达沂州后看到地方百姓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百姓的生活仍然很穷苦,大部分移民仍然对沂州本地的饮食不习惯。杨瑄经过仔细考察发现沂州的气候、土壤和江南地区非常接近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比较适宜种植水稻,随即安排人将南方的水稻种子带到沂州来,在沂西试种成功并大力推广,开始了沂州生产水稻的历史。
这段历史由明代右都御史王璟所撰文章对此事做了详细记载,并雕刻在石碑上,原存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杨氏祠堂内,后来被毁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后人在临沂安居乐业,生息繁衍,逐渐增加,又系官宦人家,所居住的地方就被后人称之为杨家巷。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