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榜 诗歌词赋 杨氏企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江苏 河南 安徽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辽宁 吉林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新疆 宁夏 西藏 海外 黑龙江 内蒙古 |
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冠环教授在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主题报告会上做了《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迹》的报告,主要是讲将人的学识,就是兼有文武的一位人物。
他说,今天我报告题目里的这个人物可能是各位平时不太注意的人物,他的父亲杨琪排辈和杨文广同辈,应该是堂兄弟。
我过去发一篇文章是研究杨文广的生平。因为研究杨文广这个人物,我就留意了杨畋这个人物。杨家将的材料关于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资料都不是太多,但是杨畋的材料非常多。到目前为止,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一系列的杨家将人物,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墓志铭,以及一些出图的材料,但是杨畋的父亲杨琪由于他的好朋友欧阳修写了一个很重要的材料,欧阳修就有记录杨琪的墓志铭。后来我从传诵文找到了杨畋妹妹的墓志铭,还有杨畋妹夫的墓志铭,后来我在北京图书馆查到一本书又找到杨畋夫人的墓志铭。就材料来讲,只有杨畋的墓志铭还没有找到,但是有他父亲、亲人的墓志铭,相比其他的杨家将的历史材料可以说是很多了。宋氏杨家将传都是放在杨业、杨延昭之后,杨畋的曾祖父是杨重训,是杨业之弟,他虽然不是杨业嫡孙,但他是杨家将肯定无疑,他是杨家将中的文武全才。
杨畋是学士,和我们敬仰的包龙图一样。假如我们要改建开封的天波府,应该把杨畋放进去,而且他留给我们很多材料,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地道的武将,但是杨畋考科举出身,得了举士,到了学士。杨畋是宋文宗的大文臣。他和大家很多熟悉的人物包括韩琦、欧阳修、韩维、文同、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都有交往,所以杨畋这个文臣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他56岁就过世了,假如他有包公那么长寿的话,应该有更好的仕途。
杨畋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叫他武将?那是宋真宗皇佑年间前后三十余年,先后任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他的官职由三班奉职累迁至诸司副使最一阶的供备存副使。庆历三年,杨畋奉命督师讨伐。他到湖南后,招募兵勇,深入瑶人所住的山区讨战。讨伐横行于京西之军张海。杨琪,第一个太太应该是杨畋的母亲,也就是慕容氏,我们看到材料,杨文广的太太也是慕容氏,两个慕容氏会不会是一家人呢?我看是有可能的。过去我们讲杨门女将它的原型是穆桂英,有人讲穆桂英可能就是慕容氏。杨琪虽然是一个武官,但是基本上没有打仗。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的形象很像舞台上那个很有风范的佘太君。
杨畋后来带兵打仗,他出师不利,第一战就败了,差点丧命,他掉在岩石上面,假如不是掉在草上可能就死了。宋朝对于应该安抚瑶人还是攻打一直举棋不定。根据我的考证我认为是范仲淹一直坚持杨畋打仗。
我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材料。杨畋到底是哪一年登科的还找不出来,我怀疑是欧阳修同年的进士。欧阳修的文集里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
从杨畋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他爸爸本来是打算让这个孩子当武将。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为官清贫。杨畋前半生攻打瑶人很有成就,后来在皇佑四年,广西那边造反,他还在家中守丧,他爸爸刚刚过世,但是宋朝任命他去平反,他打败了,结果被贬官。他在平定广西造反的时候没有所获。所以后面司马光又对他有点批评,说杨畋不能压服那些手下的将士。虽然我挺崇敬杨畋,但是公平来讲,我们也不能把他拔高太多,他到底能不能跟嫡亲,这些一辈子在西北打硬仗的将领相比呢。我说他是武将,但是没有说他多么厉害,他受不了这个考验,当然也不能全怪他,宋朝对他的配套不太好,首先给他的官不是太大,他不过是个员外郎,所以他打不成,我们也不能对他太苛求。
杨畋被贬可以说对他是一个好消息,他被贬之后就安排自己的小妹妹与张景儒结婚。杨畋被贬之后已经没有机会再上战场杀敌,后来他被恢复当文官。首先当了一阵子外官,后来转为院试,在皇佑三年他从外面归朝担任吏部员外郎,他一生的官位都不是很高,最高的官职就是员外郎。说起来他是具备多方面的才干,不光是很有文才的人,还具有财政事务的才华,他有多方面的才华,能文能武,又可以理财。他有一段时间还做过包公的财政助手。他在仁宗这六年间做了很多好事儿,他对于不太对头的事儿就提出批评,他作为一个严官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杨畋在宋仁宗后期是一个非常有功绩,非常受同僚敬佩的文臣。
杨畋在嘉佑七年过世,他刚刚续娶两年的太太,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只有八个月,叫杨祖仁,他姑妈去世的时候是他做的墓碑,后来他妈妈去世的时候,杨祖仁当官了,官为大夫。假如有机会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资料,说不定可以找到更多的杨家将。
我的文章最后主要是讲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是在嘉佑六年九月出生,其母亲当年24岁。由亲恭氏抚养遗孤长大成人,有赖于他守节之明被奉为长寿县太君。
另外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文广是最小的,他两个哥哥的名字我找到一点资料,到底杨文广和他两个哥哥的关系怎么样,假如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资料应该可以有更多讨论。
杨家将有一个女士很不得了,就是杨畋的妹妹,他嫁给张景儒。我们可以看墓志铭看看她的生平。杨畋的妹妹和妹夫葬在洛阳市孟津县东南十里平络乡上店村。
宋人对杨业、杨延昭父子之功业一直赞誉备至,好象为杨畋父亲杨琪在皇佑三年墓志铭的欧阳修,便称许杨业和杨延昭爱屋及乌。杨畋因为是科举出生,透过作主、门生、同年、同僚的关系,与宋廷一众文臣建立了密切的交谊,加上杨氏将门与武臣之渊源,令他拥有一张很广泛的交际网络。宋人称他为儒将,据苏轼所述“杨畋为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其先,以此得其死力。他是懂兵法的,他不仅在那里打仗还钻研兵书。
作为杨家将的后人,他的儒将功业说不上成功,但他以将门之后转型为文臣,无论立德、立言方面,他都是成功的。北宋杨家将第四代出了他这样不凡的贤士大夫既可以说是一种异数,也可以说是多数宋代将门子弟自然走上的道路。像杨畋这样的文物兼资既有过人文才,亦有相当的武干,那是将门余荫加上后天过人努力所致。杨家将在仁宗朝以后最有成就的人物就是杨畋和杨文广。曾经有一次宋廷派他出使辽国的差事,但是杨畋不去,不去的理由是说我的曾祖父杨业死在辽国,所以我不愿意去,这是杨家将的精神,他们要为他们的祖先杨业报仇,杨畋无愧是杨门的孝子贤孙。
今天我讲这些材料也让很多了解杨家将文学故事的人多一个题材吧。杨畋的材料相对其他的杨家将人物材料丰富得多,假如我们有心人,按照这个材料做一些文学的加工,我看杨学士的故事是很不错的,过去我们讲杨家将都拼命和包公拉上关系,本来我们杨门就是有那么好的杨门学士,有受人崇敬的杨龙图,只要有比较好的文学家进行加工,可能拍一个电视剧把杨畋加上去,我看可达更加丰富杨家将的故事情节。我今天的报道就到这里。
网站团队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